行走边疆的思政课,心灵与笔尖的共鸣
唐菁璘 新闻学院202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
七月末,跟随学院的步伐,我有幸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行走边疆之旅,去到了风景如画的云南边境县——绿春。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地理跨越,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职业梦想的初探,让我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记者职业的责任与魅力,也在我心中种下了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种子。
感悟之一:人文的深度与温度
绿春县,地处中越边境,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走进绿春,映入眼帘的是那郁郁葱葱的茶山,层层叠叠的梯田。哈尼族人民用世代相传的勤劳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绘制出了这幅震撼人心的绿色史诗。他们遵循着古老的传统,利用雨水和山泉的滋养,将荒芜的山坡改造成了肥沃的田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哈尼梯田不仅承载着他们的生计与梦想,更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茶文化纪念馆里,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绿春茶文化渊博的历史,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来,来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民一起欢度火把节。”在我还在读小学时,便在课文里初见火把节的盛况。我们此行所去虽不是大凉山,但所见
火把节的热烈氛围却如此真实而动人。那熊熊燃烧的火光不仅照亮了夜空,更是让我亲身体验到了彝族文化的热烈与纯朴。亲眼所见神鼓舞和乐作舞动人的舞姿,更是点燃了我心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此外,绿春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犹如一股不息的暖流,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中。在采访非遗传承人时,我遇到了一个正在准备表演的女孩并与她进行了交流。在长街宴结束后,她给我发来了消息。她说,希望我可以享受这里的风土,品尝这里的特色饮食;在我们体验摸鱼的那天,田埂上劳作的村民请我们吃了他们带去的糯米饭。他们并不会说普通话,只是比划着告诉我们那边放的有筷子,那边的糯米饭可以吃。一切的一切都使我无比触动,语言并不能阻碍他们散发的善意,他们通过微笑、手势和眼神的交流,跨越了语言的界限,传递着真挚的情感与深厚的情谊。
感悟之二:记者的使命与担当
此次活动中,我初步体验了记者的角色,从实地调查到采访民众,再到撰写新闻稿、剪辑视频,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收获。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关注社会、贴近民生的心。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入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守护着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文化精髓的传统技艺。他们的坚守与创新,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
生命力和无限可能。我深刻意识到,作为媒体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使命去记录和传播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同时,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媒体人的信念和追求——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用文字书写人间冷暖,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悟之三:技能的提升与视野的拓宽
通过此次实践,我不仅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了如何撰写更加精确的新闻稿,如何运用镜头捕捉生动的瞬间,还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每一次小组讨论选题,组织文字,都是一次精彩的“头脑风暴”,同组成员每次都能给出令人惊喜的切入点。这些思维交流碰撞的过程也让我受益匪浅。
学院给予的机会、带队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学长们的无私分享,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些宝贵的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此次行走边疆之旅,对我而言,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长与蜕变。它不仅让我对记者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更让我在文化的浸润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我深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把这次旅行的感悟融入到我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笔尖记录时代变迁,用镜头捕捉社会万象,努力成为一名有温度、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同时,我也将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力量,共同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