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23-65678268
E-mail:xwxy@cqu.edu.cn
地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南路55号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新闻学院
邮编:401331

教研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教研风采 >
  • 07
    2025.11
    李金正副教授团队在《国际新闻界》讨论VR游戏的触感经验研究

    李金正副教授及其学生徐智恒、何家欣、徐昕悦在《国际新闻界》2025年第9期发表学术论文《触觉技术、数字分身与“后身体”意向:VR游戏的触感经验研究》。论文摘要如下:触觉器官并非一种流于表面的感官摆设,而是身体的感官系统得以可能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器官。触觉的“双重统握”和自反性不仅启发了主客体统一的“原初身体”的发现,而且其非中介、非表征和前反思的特点致使其在传统认识论哲学中被遗忘,却在身体现象学中被标识...

  • 07
    2025.11
    曾润喜教授团队在《上海行政学院学报》讨论公共卫生类网络舆情事件如何影响地方政府注意力分配强度

    曾润喜教授与其学生刘启明、李梦寒在《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5年第5期发表学术论文《公共卫生类网络舆情事件如何影响地方政府注意力分配强度?——基于104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论文摘要如下:基于注意力基础观理论,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对104个案例进行组态分析,探究公共卫生类网络舆情事件的要素和特性对政府注意力分配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地方政府高强度注意力分配呈现“多重并发”与“殊途同归...

  • 07
    2025.11
    范虹副教授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讨论作为生存媒介的“界面―影像”研究

    范虹副教授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5年第10期发表学术论文《生死之间:作为生存媒介的“界面―影像”研究》。论文摘要如下:电影在两个层面上触及死亡,一是精神分析的“死亡驱动”,二是存在主义的“向死而生”。作为现代媒体,影像的恐惑经验,模糊了生命体与无生命体之间的界限;作为叙事工具,叙事以结尾为前提的开端启动了死亡驱动的程序,使机械运作的电影蒙上了一层死亡的面纱;作为动态影像,定格的影像不是作为运动...

  • 14
    2025.10
    曾润喜教授在《重庆日报》探讨树牢经营城市理念 不断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动力

    近日,我院曾润喜教授在《重庆日报》探讨树牢经营城市理念,不断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动力,观点如下:探索多主体共同经营城市的有效路径在多主体共同经营城市方面,政府是强化系统统筹的“领航者”,企业是深化市场运作的“主力军”,公众是推动共建共享的“参与者”。一是强化政府引导,构建系统化推进机制。《重庆市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为重庆城市更新擘画了清晰蓝图,必须严格对标市委、市政府的决策...

  • 15
    2025.09
    董天策教授在《现代传播》讨论舆论引导力解码

    董天策教授和博士生李诗在《现代传播》2025年第7期发表学术论文《舆论引导力解码:〈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评论研究》。论文摘要如下: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即媒体的新闻舆论工作凝聚社会共识或获得公众认同的能力。公众认同体现为对新闻与评论的主题及立场的认同,公众认同度越高,舆论引导力越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评论的实践经验表明:在观念层面,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相统一,尊重公众,争取认同。在操作层...

  • 12
    2025.09
    刘海明教授在《现代传播》讨论内卷化概念传播链的场域演进

    刘海明教授在《现代传播》2025年第8期发表学术论文《溯源与联结:内卷化概念传播链的场域演进》。论文摘要如下:从概念出发是学术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概念抓取的是复杂现象中的本质,是为知识的应用确定明晰的范畴,对概念认识的模糊将导致概念的误用。当前,内卷化概念从学术概念向传媒领域的应用,其传播速度超乎预期,概念传播的效果越是明显对概念的使用越是充满挑战。从已知的格尔兹、戈登威泽追溯到康德,再从康德追溯至古希腊...

  • 09
    2025.08
    曾润喜教授团队在《新闻大学》讨论社交媒体背书线索对用户环保政策支持意愿的影响机制

    曾润喜教授和硕士生张媛媛在《新闻大学》2025年第7期发表学术论文《规范与敬畏:社交媒体背书线索对用户环保政策支持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摘要如下:既有研究发现社交媒体背书线索对用户的政策支持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但主要被解释为“羊群效应”。基于三个线上实验,研究确认了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且主观规范具有中介效应,表明社交媒体背书线索是用户评估社会压力的直接工具,用户对环保政策的响应不只是从众行为的体现,...

  • 09
    2025.08
    李金正副教授团队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讨论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科研论文写作的风险治理

    李金正副教授和博士生李德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5年第7期发表学术论文《中西方期刊界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科研论文写作的风险治理比较分析》。论文摘要如下:【 目的】系统比较中西方期刊界对GenAI参与科研论文写作的风险治理,为AI冲击下的国内学术伦理风险治理提供启示和建议。 【方法】 通过扎根理论对西方300家权威期刊的官方声明进行三级编码,进而就其核心范畴与中国期刊的相应文本展开平行比较。 【结果】 中西方...

  • 09
    2025.08
    谌知翼老师在《新闻大学》讨论“媒介基础设施”的路径分野与译名再思

    谌知翼老师在《新闻大学》2025年第6期发表学术论文《理解“媒介基础设施”:路径分野与译名再思》。论文摘要如下:“媒介基础设施”的研究版图在日益扩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混沌现象,本文将其划分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基础设施”与“作为隐喻视角的基础设施”两种路径。前者将“媒介”处理为传播技术与机构,关注支撑信息分发的传输渠道,却可能难以回答传播研究的独特问题意识究竟何在。后者则是以一种现象学路径,探讨媒介如基...

  • 09
    2025.08
    范虹副教授在《电影艺术》讨论中国电影的视觉考古与空间叙事

    范虹副教授在《电影艺术》2025年第4期发表学术论文《电影眼的神遇:中国电影的视觉考古与空间叙事》。论文摘要如下:“电影眼”的视觉考古包含线性透视(几何光学)、视觉操弄(生理光学)、注意力生产(文化光学)这三个地层;而中国视觉则是经由“心眼”的“观”与“游”而抵达“神遇”。中西方“眼睛的语言”并不相同,当电影舶来中国,我们的眼睛在让步,我们也在改变电影艺术。中国电影的空间叙事探索了空间的景观化、空间...

资料整理中。。。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