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卓光俊,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原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原党委书记。1986年7月起在重庆大学工作,先后担任重庆大学资环学院党委副书记、重庆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党委副书记、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新闻法、环境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在《重庆大学学报》《国际新闻界》《现代法学》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论著《新闻传播与法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主编教材《新闻传播法教程》《实用经济法》等。曾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2007年1月,4115天,新闻学院——三个关键词,标注出卓光俊与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的共振轨迹。对她而言,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是职业生涯的重要站点,也是亲身参与“从无到有”的建设阵地。
地道“重大人”与她的两块里程碑
“求学4年,工作38年,我总共在重庆大学待了15585天。”一所学校,三组数字,勾勒出卓光俊的职业履历。卓光俊1982年考入重庆大学自动化专业,之后,年仅20岁的她成为兼职辅导员,在重庆大学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她从兼职辅导员成长为专职辅导员,继而晋升为资环学院院总支副书记,后因表现优异被调至党委学生工作部,随后加入新成立的虎溪校区管委会。2007年1月,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组建,她受命担任学院党委书记,2018年4月轮岗至生命科学学院担任党委书记。
无论身居何职,卓光俊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服务师生、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取得进展与突破。在她心中,新闻学院与虎溪校区有着特殊的分量:“新闻学院和虎溪校区管委会这两个单位都是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我见证了它们的历史。我获得过很多奖项,但都是过眼云烟,但是这两个新单位对于我来说,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我们在这边很拼。”谈到第一个“里程碑”——虎溪校区,卓光俊回忆起来满是感慨。2004年12月,虎溪校区正式动工时,与老校区联通的隧道尚未开通。那时,她每天与新校区管委会班子成员一起翻过歌乐山,来到虎溪校区主持建设工作。“虎溪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从无到有,都是我们当年一件一件亲手置办的。”因在虎溪校区建设中表现突出,2007年初,卓光俊被调入新成立的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简称“文新学院”)任党委书记。
2010年9月,文新学院搬迁至虎溪校区,卓光俊履历中的这两块“里程碑”交汇。负责为学院选址的人,正是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感情的卓光俊。学院楼所在的位置背靠青山,右邻山坡草坪和羽毛球场,谈及选址考量,卓光俊笑道:“因为我在虎溪待了好几年,了解周围的环境,从现在的学院楼可以看到学校后山,视野开阔,这才好。”

(虎溪校区新闻学院)
是拓荒人,也是同行者
2007年1月,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组建,卓光俊被调入这所新学院任党委书记,开启了她同新闻学院长达4115天的同行之旅。作为学院初创期领导班子核心成员,她是拓荒人,也是与师生并肩前行的同行者。
“当时李晓红校长对我们新成立的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寄予厚望。然而,相较于其他高校的新闻学院,我们毕竟起步较晚,因此发展相对滞后。”面对学院起步晚、基础薄弱的现实,卓光俊与班子成员一道,从确立办学理念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多方位奠定了学院发展的基石。卓光俊说:“大家心很齐,做什么都是齐心协力的。”
刚成立的文新学院亟需新鲜血液,为了充实师资队伍,卓光俊亲自前往北京、上海等地招揽人才。“当时由于地理原因,还有经济状况,我们引进人才是比较缓慢的。”回忆起那段四处奔走的时光,卓光俊仍对一些细节历历在目,“有一位复旦大学的博士后本来准备要来,但他是东北人,无法适应重庆的气候,最终没能成行。”卓光俊在任期间,文新学院在人才引进方面稳扎稳打,文学专业引进了四名博士,新闻方向转入了一位副教授并新增两名博士,如今深受学生喜爱的杨秀教授,便是当年她“挖”来的骨干力量。“杨秀也是复旦大学毕业的,他给我打了电话,我听他那个声音怎么那么沙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结果一见面,原来是这么帅、这么年轻的一个小伙子。后来学院的学生也都挺喜欢他。”


(卓光俊一行访问密苏里新闻学院,参加密苏里新闻学院百年庆典)
师资力量逐步壮大的同时,学院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稳步推进。2008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举办百年院庆,当时初出茅庐的文新学院接到了来自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章于炎博士发来的邀请,原本计划参会的马胜荣院长因时间冲突无法成行,杨尚鸿副院长因工作调任未能前往,卓光俊便肩负起代表学院出访的任务。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先进的教学设施让卓光俊深受震撼:“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觉得人家什么都好。特别是完备的实验室设备和一流的教学设施。”回国后,她立即向学校提出建设规划:“我们希望能建一个像密苏里新闻学院那样的实验室、演播厅。”2009年,由摄影、摄像实验室和电视演播厅构成的新媒体实验室在新闻学院落成,成为学生学习《新闻摄影》《电视新闻现场制作》等课程的实践场地。

(新闻学院电视演播厅)
卓光俊在任期间还主持筹建了新闻学院图书馆分馆。谈起新闻分馆的设立,卓光俊回忆:“当时杨天怡校长在担任教务处处长的时候,专门给我们学院拨了50万,用于学院的发展。”这笔启动资金成为分馆建设的“第一桶金”。学院随即与图书馆馆长彭晓东联系,表达了建立分馆的想法,彭晓东馆长当即表示:“你们先按50万买书,不够的我再补上。”随后,学院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书目征集:“我们向整个学院的老师征集需要购买的书单,再买书,然后再做书架。”新闻分馆就这样一步步搭建起来,如今成为学院师生学术研究、自习休憩的重要场所。
关于实习基地的建设,卓光俊提到,新华社重庆分社实习基地的建立,得益于马胜荣院长的牵线搭桥。“马社长和当时的重庆分社社长很熟,”卓光俊说,“建立基地时,我和马社长一起去拜访了新华社重庆分社,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这个基地为文新学院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后来我们有学生毕业后进入新华社总社工作,与在分社实习获得的锻炼密不可分。”此外,学院还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等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这些扎根行业的实习基地,至今仍是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柱。
十一载春秋,其乐融融师生情谊
2012年10月,重庆大学建立了综合文史哲专业的博雅学院,文学与新闻传
媒学院更名为新闻学院。卓光俊继续留在新闻学院任职,直至2018年4月轮岗至生命科学学院。从2007年到2018年,十一载春秋,新闻学院其乐融融的人和事,卓光俊仍历历在目。

(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2008届毕业典礼)
平易近人,一点也没有“官架子”,是卓光俊留给师生共同的印象。她经常与学生们走在一起,组织爬山等活动:“爬过歌乐山后,我们到歌乐山下面叫‘大江龙’餐馆聚餐,去吃鱼和兔子,学生每个人交十块钱,十块钱是肯定不够的,然后剩余的钱就是我给他们出了。”卓光俊与学生们的情谊延续至今:“当时我授课的研究生班和本科生班,一直到现在还有联系。”
2009年凤凰卫视主持人杨澜到访讲座是学院发展的一个缩影。“杨澜到我们这边来讲学,也是我负责接待的。”卓光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对现场的热烈氛围记忆犹新。杨澜的到来在重庆大学引发极大轰动,原定容纳300人的报告厅挤进了700多名师生,“连台子那两边全部都站满了听众”,主教楼外的大屏幕下也聚集了大量未能入场的师生。“天气很热,挤得一塌糊涂。”这样的场景让卓光俊尤为感慨:“我没想到杨澜的粉丝会这么多。”

(凤凰卫视主持人杨澜同卓光俊的合影)
在卓光俊的记忆里,文艺汇演是学院全面发展、提升教师自信的重要活动,其中2007年的文艺汇演尤为难忘:“我们2007年的文艺汇演在学校一炮走红,得了当年文艺汇演的三个奖:第一个是创作奖、原创奖,第二个是组织奖,第三个是一等奖。”谈及这场由学院教师自编自导的演出,卓光俊语气中满是自豪,老师们收获的不仅是荣誉,更有发自内心的自信提升,“有的老师平时不太爱打扮,一化妆发现自己这么漂亮,以前低头走路,现在都抬头了,自信心一下就起来了。”从此,一年一度的迎新晚会成为了新闻学院的传统:“我们学院虽然小,但是每年我们都要举行这个迎新晚会。每年基本上我们学院的老师都会出一个节目,”卓光俊更是经常带头出节目,带动老师们的热情,“我是经常出,不管怎么样,就是要带这样一个头。”

(文新学院老师们在文艺汇演上的时装表演)
调任生命科学学院担任党委书记后,卓光俊对倾注心血十一载的新闻学院依然满怀牵挂。“我对新闻学院感情很深,”她说,“衷心祝愿学院在新班子带领下蒸蒸日上。2025年新闻学院迎新晚会的视频我也看了,学院引进了许多新老师,我很高兴。希望老师们都能发展得好,学院越办越好。”从当年带头筹备新闻学院的迎新晚会,到如今关注迎新晚会的新变化,卓光俊始终心系新闻学院。那些与学生相处的温馨时光、与同仁并肩奋斗的岁月、见证学院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这些其乐融融的往事,至今仍珍藏在卓光俊的记忆中。

访谈:李松蕾
文字:熊梓言 高奚伟
编委:黄贺铂 范虹
执行主编:李松蕾
主编:郭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