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魏世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现任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在《中国青年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5篇;参研2项省部级课题,主持1项重庆大学自主科研项目,4项重庆大学党建、思政项目。荣获重庆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多次荣获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1年获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2025年获评重庆市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优秀案例一等奖、红岩思政心理育人优质资源典型案例二等奖。

2007年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前身)成立时,全院教职工仅有30余人,专业的教学设施和场地尚需完善,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新闻学院引进人才,申请博士点,至今已经建有技术设备先进、综合功能齐全的融媒体实验中心和融媒体学生交叉创新中心。作为学院首任党委副书记,魏世平经历了新闻学院组建之初的艰辛起步,也见证了它逐步成长和发展壮大。他的职业生涯与新闻学院紧密相连,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充满奋斗与希望的画卷。
调任文新学院 开启职业新篇
魏世平的职业生涯始于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现重庆大学C区)。199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的前身)教育系的魏世平,进入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党委组织部从事党务工作。两年后,他转到建筑管理工程系,担任专职辅导员,1998年调至校团委担任副书记。因为这所学校是从部队院校转到制地方,还保留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具有明显的军事管理风格:学生们每日清晨六点半出早操,辅导员全程监督;学校安排早晚自习,辅导员日常须例行查课。魏世平感慨道,作为辅导员,在这种带着人民军队烙印的高校里做辅导员工作,虽然强度很大,但为学生们营造了学风严谨、校风正派的氛围。
2000年5月,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建筑大学一道,并入重庆大学。魏世平转任重庆大学团委副书记,开启了职业新篇章。2007年,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进行拆分,中文、新闻、广电专业被整合组建为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2月,学校下发新学院成立文件,并在A区文字斋举办揭牌仪式。时任校长李晓红出席并讲话,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受邀担任学院院长。魏世平说:“马胜荣先生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平易近人,我们在非正式场合都叫他‘老马’,马院长是中国新闻界的大佬,也是重大新闻学院的‘定海神针’,他担任院长期间,为学校、学院带来了很多宝贵的资源,奠定了学院后续发展的基础。”
魏世平因为有着近十年团委副书记的工作经验,被调任至新成立的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担任党委副书记,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此,开启了他与“新闻”长达十二年的缘分。

(2008年6月学校领导与学院领导班子合影)
破局攻坚,借势借力谋发展
学院初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面临诸多挑战。当时全院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加在一起仅有30余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学校每年给各个学院制定的人才引进指标有限,引进优秀人才难度更大。“万事开头难,”魏世平说,“难能可贵的是,学校为新成立的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开了绿灯,学院也积极调整策略,引进了一批硕士,首先确保专业课程能够正常开展。”
2010年9月,学院迎来重要发展节点——搬迁至虎溪校区。这一举措为学院带来了新机遇,同时,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此前文新学院的实验课程一直借用电影学院的演播厅,搬迁到虎溪校区后,由于缺乏实验教学场地与设施,部分专业课程难以继续开展。幸运的是,2008年学校成功向教育部申请了修购项目,获得650万元资金用于建设全媒体实验室。文新学院时任副院长杨尚鸿调离后,魏世平挑起全媒体实验室筹建的大梁,他与苟世祥、李章川、彭辉等一道,调研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北大方正等高校与机构,学习实验室建设的思路与经验。
全媒体实验室的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场地如何落实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时学校所申请的650万修购经费仅能用于实验室设备购置,不包含实验室场地使用和装修费用。在此期间,时任校长林建华曾数次来学院调研并帮助协调解决这一难题,最终由虎溪校区管委会承担了场地基础装修,全媒体实验室建设得以顺利展开。
建设落成的全媒体实验室配备方正排版系统、演播厅、舆情监测系统和摄影棚等设施,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此基础上,继任院长董天策牵头,依托全媒体实验室申报“灾难事件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成功获批重庆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教育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18),成为实验室发展的一大亮点。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媒介融合实验室)
引才聚智,学科交叉助力弯道超车
2012年,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更名为新闻学院,董天策受聘为新任院长。“可以这样说,这是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魏世平这样评价董天策院长的任职。在他看来,此后新闻学院的发展具有了鲜明特色,特别是在人才引进和学科交叉方面。
魏世平回忆,董天策院长来到学院以后,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抓住学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的机遇,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道路。学院不仅注重新闻传播本体学科的建设,还将其定位为一门务实的社会科学,进而打破专业壁垒,积极引进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推动本体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这种前瞻性、包容性的策略,为学院的学科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助力实现“弯道超车”。“现在董天策已经卸任院长,他在任期内,成功申请博士点,为新闻学院培养了后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培养了三位国家级人才(田先红后来调离重庆大学)、两位新闻学院院长(郭小安、龙伟),贡献卓越!”魏世平感慨道。
魏世平还谈到,申报新闻传播学博士点是新闻学院发展迈上新台阶的重要转折点。201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重庆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高校之一,获得自主增列博士点的权限。新闻传播学成为重庆大学首个自主增列的一级学科博士点,也是重庆大学第一个文学门类一级学科博士点,新闻学院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式形成。

(重庆大学增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专家论证会)
情系新院,展望未来
2019年,魏世平调任外国语学院。他说,在新闻学院工作的十二年又四个月,是他在重庆大学任职经历中工作时间最长、个人情感与精力投入最多的一段。从文新学院到新闻学院,魏世平见证了学院的发展历程,作为学院的老领导,直到现在他仍持续关注学院动态,心系学院发展。

(魏世平主持新闻学院2018级新生入学第一课)
魏世平说,新闻学院近几年在学科建设层面突飞猛进,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屡出新招实招,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率领的“行走的思政课堂”项目,走在了重庆大学的前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在专业发展层面,郭小安接任院长后推行众多新举措,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稳步推进学院发展。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行进初心的思政课”)
展望未来,魏世平对新闻学院的发展充满信心。他建议新闻学院与外国语学院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在国际传播等领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他坚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继续发扬创新进取精神,将会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访谈:李松蕾
文字:刘蘅仪 柳雨晨
执行主编:李松蕾
主编:郭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