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工作室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口述史工作室 > 正文 >
11
2025.11

作者:

编辑:
李松蕾

重大新闻学院口述史(四)|杨尚鸿:见证重庆大学人文学科的“寒武纪”

本期人物:杨尚鸿,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原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原副院长。现任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授,影视数智技术与艺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数智影视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美学学会会员,中国高等学校影视学会教学委员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传媒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影视文学专委会副主任。主编三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教材《编与导:电视编导学原理》《影视艺术理论·历史·流派》《绚烂与平淡——影片分析教程》,主持多个省部级纵向项目和多项大型横向艺术创作课题,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总局第四届、第五届星光电视文艺论文奖。曾在四川电视台卫星频道、重庆电视台卫星频道策划创制电视周刊栏目《四川走向全球特别节目》和《金重庆》,并担任栏目主编。


1998年,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建院,次年,设立广播电视新闻系。2003年,杨尚鸿从经管学院调入人文艺术学院,先后任广播电视新闻系副主任、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其间,他参与学校创建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的筹备工作,从20071月至20097月,任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

“其实我调到重庆大学的时候,正是重庆大学恢复和跨越式发展人文学科的时候,我们称之为重庆大学人文学科的‘寒武纪’”。作为从原人文艺术学院分出来的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首任副院长,杨尚鸿认为,文新学院的成立生逢其时,站位高、起点高,而且紧密结合现实需求。

从工科到人文:生命需求的爬涉之路

“重庆大学工学学士,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西南大学美学博士”,杨尚鸿说,从工科转向人文社科,源自生命的内在需求。

1981年,杨尚鸿考入重庆大学电气工程系高电压技术及设备专业。当时,重庆大学还基本上处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的状态——由曾经的综合型大学变成了一所单纯的工科大学,那时没有人文院系,仅有几个人文社科的教研室。杨尚鸿同几位理工专业的同学(包括后来名声大噪的诗人尚仲敏先生),参与创办了“荒原文学社”——后来成为“大学生诗派”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新时期重庆大学校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社。

杨尚鸿说,他对人文社会科学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触电”发生在重庆大学A区第五教学楼。“大概是读大三时,学校组织我们观看录像《第三次浪潮》(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预测信息文明到来的专著改编的专题片),从那时起我开始接触到了电视片。”杨尚鸿回忆道,“当时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冲击,我对文科的兴趣大增。”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蓬勃发展的社会现实也激发了他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对中国社会转型期观察思考的热忱,我觉得自己应该投身到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中。”

怀着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热爱与投身社会发展的雄心壮志,杨尚鸿开始致力于转入人文社科领域学习。本科毕业后,他先是申请进入甘肃工业大学(现兰州理工大学)的社科系工作,随后即获得前往复旦大学哲学系进修的机会。在复旦期间,杨尚鸿以进修生的身份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交流学习。之后,他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读研,于南京大学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进入高校工作后,他又坚持在职攻读美学博士学位。

回望求学之路,杨尚鸿说,文学艺术对他而言,具有同生命等价的重量:“我填报高考志愿时,父亲虽然是中文专业的教授,但极力主张我报考工科专业,认为今后会有更好更稳定的出路。但是在大学读工科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哲学和文学艺术的兴趣与日俱增——这种喜爱不是应试教育产生的,更像是生命的本能需求。”

回忆起从工科到人文社科的跨越,杨尚鸿将自己比作“学徒”:“经历了这么多的风景,我觉得挺充实的,我的人生变得更宽广。我觉得自己始终是一个学徒,一直在学海里爬涉。”


人文学科“寒武纪”:生逢其时的文新学院


(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揭牌仪式现场)

1998年,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成立;20071月,人文艺术学院一分为二,设立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我到重庆大学工作的时候,正值学校逐步恢复综合型大学的时期,也是重庆大学振兴人文学科的爆发期。”回忆起那段充满活力的岁月,杨尚鸿形象地称之为重庆大学人文学科的“寒武纪”大爆发。

谈到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的成立,杨尚鸿用“正逢其时,生逢其时”八个字来形容:“那个时候正是我们国家传媒大发展,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突飞猛进的时候。”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的组建,可以说是契合了时代的需要。“当时我们站位高、起点高,而且紧密结合现实的需求。”

2006年春季,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的建院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重庆大学时任校长李晓红亲自牵头文新学院的筹备工作,并邀请刚从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岗位退休的马胜荣先生担任新成立的文新学院的首任院长。杨尚鸿作为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参与了文新学院的具体筹建工作,当时人文艺术学院设有两个文科本科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了丰富新学院的专业设置,杨尚鸿牵头申报设立了新闻学专业。

20071月,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正式成立;20097月,因工作需要,杨尚鸿被调至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担任副院长。在文新学院工作的两年零六个月里,杨尚鸿见证了学院初创期欣欣向荣的人文生态:古色古香的文字斋被修葺一新,焕发新生,学院依此推出了名为“文字斋讲堂”的学术讲座平台,邀请国内高校及新闻传媒行业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并打造了“文字斋书库·文化与新闻传播研究丛书”。当时学院除三个本科专业外,还获批了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一批相当优秀的人才进入国家主流媒体。整体来看,学院的站位和眼界时刻跟学术前沿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杨尚鸿院长感慨道:“当时我们这个新兴的学院,在新华社前任领导马胜荣院长的带领下,全院教职工干劲十足,朝气蓬勃,充满了生机。”

(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原办公地“文字斋”)

生逢其时的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诞生于重庆大学人文社科发展的“寒武纪”。在杨尚鸿看来,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的建立,对于重庆大学的重要意义也逐渐清晰:“恰恰是有了这些人文社科,我们进入新世纪以后,重庆大学才真正在事实上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地位。”


“底气”的来源:他与文新学院互相成就

从重庆大学电气工程系毕业,又回到重庆大学工作,二十余年来,从经管学院到文新学院,再到电影学院,杨尚鸿是地地道道的“重大人”。谈及在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的经历,杨院长将其视作“寒武纪”式的生命大爆发,是其职业生涯中独特的一环。

杨尚鸿回忆,文学与新闻学院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先后经历了创业期和调整期(201210月,重庆大学成立综合文史哲专业的博雅学院,文新学院更名为新闻学院)。在文新学院创业期,杨尚鸿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和教学工作上:白天忙于管理事务,晚上静心读书、备课、做研究。他不觉得劳苦,反而乐在其中,因为热爱与工作的统一乃是人生幸事。的确,在文新学院两年半的时光,对杨尚鸿而言,是一段创业历程,更是历练高校“双肩挑”干部的工作能力、沉淀“底气”的重要阶段。正是这份底气,支撑他在调入美视电影学院后迅速胜任新岗位。

20097月杨尚鸿调入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担任副院长)

杨尚鸿的底气,既来自工作上的成就,也源于对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思考。在电影学院,他提出“看百年电影、读千卷诗书、行万里征程”的电影学习之道,提倡做电影要有深刻的思想表达,而非仅是一个技术匠人。对于能在新的艺术专业学院提出这一实践教学理念,杨尚鸿将其归功于在新闻学院积淀的底气:“新闻学院让我有了底气,其中包括对工作和学科建设的思考,我一直受益良多。也正因如此,我的经验和视野可能比有的老师更开阔一些。”

在杨尚鸿看来,底气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源自个人的经历和成长,更源自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正是这种底气,让他在教育领域游刃有余、踔厉前行。

图片包含 照片, 钟表, 女人, 不同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文本, 信件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杨尚鸿主编的教材)

2007年建院发展到今天,新闻学院亮眼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几代领导的积累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杨尚鸿对曾工作过的这所学院充满了深情,也对未来满怀期盼:新闻学院第一个十年可谓是度过了创业期、调整期,而在第二个十年期间也将实现跨越式发展。他希望学院继续发扬勇立潮头的精神,紧随AI时代智慧传媒的发展前沿,依托重庆大学的理工科优势,开创性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加快学科建设迈向新高度的步伐。

访谈:李松蕾

文字:熊梓言 高奚伟

编委:黄贺铂、范虹

执行主编:李松蕾

主编:郭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