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招生计划
学院名称
| 专业代码
| 专业
| 科类
| 拟招生计划
|
新闻学院
| 050301
| 新闻学
| 文科
| 60人
|
050302
| 广播电视学
| 文科
| 60人
|
院长寄语
现代传媒已成为推动政治民主、促进经济发展、普及文化教育、改良社会秩序、反映民生甘苦、激发人类精神的社会公器。随着传播科技的进步,传媒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日俱增,当代社会已逐渐成为媒介化社会。
为造就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宽广国际视野、神圣职业良知、独立分析能力和精湛专业技能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将秉承现代大学理念,弘扬人文与科学相济的办学传统,研究新闻传播学理,创新新闻传播教育。
热诚欢迎以新闻传播为志业的学子报考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来这里——追逐梦想,扬帆启航!
学院介绍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诞生的专业学院。重庆大学素以人文与科学相济为办学宗旨,1929年创校之初即设立文学院,著名学者向楚、向宗鲁、商承祚、吴宓、杨明照,作家艾芜、诗人吴芳吉等曾在此任教或就读,后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停办。1998年,重庆大学成立人文艺术学院,恢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新闻传播教育逐渐发展起来。2006年,建成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授权点,新闻学成为重庆市拟建设重点学科。2007年,组建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2012年,学校调整学科布局,更名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新闻学院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自主设置新闻法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初步形成本-硕-博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近五年来,学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教育部重大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5项;主持重庆市市教改课题9项。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6人,实验人员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7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5人,博导5人,硕导1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人,重庆市学科带头人1人;兼任全国性一级二级学副会长、常务理事、副主任等学术职务5人次,兼任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委会副主任、评委、全国网络舆情考试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3人次。
学院建有技术设备先进、综合功能齐全的全媒体传播实验中心,由一个综合平台和六个专业实验室组成,包括媒介融合实验室、电视演播室、数字高清视频编辑实验室、摄像实验室、摄影实验室、数字音频实验室、传媒与舆情调查实验室,设备总资产600万元,实验中心场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学院与新华社重庆分社、重庆广电集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出版集团、华龙网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学生实习基地。
专业介绍
1.新闻学专业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本专业适应信息时代媒介社会和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注重文理渗透、媒介融合,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个人情操,既具有国际化视野、良好的人文学科素养和新闻职业水准,又能广泛运用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新型新闻传播、文化宣传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中外新闻传播史、传媒伦理与法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专业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与深度报道、媒介经营与管理。
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可以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实务以及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文化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到新闻媒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实务、文化宣传、创意产业等工作。
2.广播电视学
本专业立足于新闻传播学的内在规律,着眼于广播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能够在广播电视机构以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访、报道、拍摄、编辑、主持、策划、管理等工作的广播电视应用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中外新闻传播史、传媒伦理与法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新闻拍摄与编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节目策划与栏目设计、广播电视评论、节目主持艺术、媒介经营管理。
就业方向:本专业适应性强,主要培养理论素养深厚、知识基础扎实,具有良好的新闻传播专业精神和业务能力的专门新闻人才。毕业生可到广播电视台、音像出版、影视制作等新闻传媒和各种文化传播产业,以及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及文化宣传工作。
人才培养特色
学院以培养能够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并能够驾驭未来新闻传播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造就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宽广国际视野、神圣职业良知、独立分析能力和精湛专业技能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让学生能够适应传媒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部门、公关咨询机构、广告公司、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的需要,适应传播技术发展和媒介融合的时代要求。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夯实基础,为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奠定扎实的人文底蕴,具备发展后劲。
2.强化与优化专业教育,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提升专业核心业务能力与核心竞争能力。
3.体现因材施教与自主学习的原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优势进行多样化的专业课程选修。
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院注重国际交流合作,2009与加拿大威尔弗里德·劳里埃大学(WilfridLaurier University)建立“2+2模式”双学位合作办学项目,2011年与美国雪城大学纽豪斯公共传播学院(S.I. Newhouse School of Public Communications)签署“3+1+1”本硕连读项目合作协议,2012年与台湾铭传大学传播学院签署合作交流协议,2013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Swinburne University ofTechnology)生命与社会科学学院签署学生交换计划,与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California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传播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
就业前景
连续三年来都有毕业生成功申请或考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大学、卡迪夫大学、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韩国釜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研究生。每年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25%左右。
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毕业生就业去向:一是到中央及地方新闻媒体等事业单位工作,约占总就业人数的20%;二是到国有大中型企业从事宣传、行政管理工作,约占总就业人数的40%;三是考取公务员等国家机关,约占总就业人数的5%;四是到外资等私企从事宣传、行政管理工作,约占总就业人数的10%。
学生风采
近五年来,学院学生独立发表或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新闻传播专业论文近200篇,其中核心期刊共49篇、CSSCI期刊3篇、CSSCI核心扩展版1篇。无论是发表论文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呈逐年上升趋势。
近五年,学院学生21人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共获得4次省部级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12月重庆大学原创话剧《重庆往事·红色恋人》获国家级校园戏剧最高奖:剧目编剧、导演王宏亮(学院2006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荣获“校园戏剧之星”奖。2013年,2010级学生张文军获得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辛晓彤获得2012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重庆赛区银奖。
学长寄语
“民主湖畔,寅初亭侧,钟塔声里,黄桷树下,重大授我知识,予我智慧,树我信念,我的梦想从这里起航。”——崔然,2010级新闻专业本科生,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
“在人才济济的新华社与众多优秀的新闻人同台竞技,我从来没有胆怯和退缩过,扎实的新闻写作功底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为我赢得了领导的赞赏和同事的尊敬,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感谢重大新闻学院给予我的这份自信和实力。”——2006级硕士研究生张轩,北京新华总社记者。
专家推介专业
马胜荣(第11届全国政协委员,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特聘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是我国西南一所新型的新闻学院,学院正在努力改革和创新,为在新的传播环境中不断发展的新闻媒体和信息传播机构培养和输送人才。
学院在专业教育和实践中,注重突出特色尤其是及时研究在传播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之后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模式和途径。
学院不断加强同新闻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已经同一些中央媒体、区域性媒体和当地媒体建立起专业实践基地,还邀请众多政界、新闻界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到学院为学生授课,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海霞和新华社知名记者黄文等担任了学院的兼职教授。
学院积极开展与国内和海外新闻院校的合作,已经同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建立起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机制。
有志于投身新闻工作的学子可以选择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学院将为你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的环境和机会,为你们未来的成功提供动力。
郑保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重庆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国家985大学,年轻的新闻学院广揽人才、锐意改革,致力创新,已形成一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本科-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格局。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教授先后出任院长、名誉院长,现任院长董天策教授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界近年来卓有成就的中年学者。相信在他们两位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一定能够后来居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院网址:http://sj.cqu.edu.cn
学院咨询电话:023-6567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