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
19
2024.07

作者:

编辑:
彭辉

胡翼青: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技关系

7月15日下午,胡翼青教授为2024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全体学员做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技关系”的专题讲座。胡翼青教授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讲座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谌知翼老师主持。


胡翼青教授讲座中


胡翼青教授首先探讨了人技关系的观念史。他提出,当我们把技术看作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客体世界时,以为自己在主宰技术,但实际上技术会反制它的创造者,人已经不能对付自己创造的客体世界。由此,胡教授提出,尽管技术在哲学史上长期不被重视,但是需要认识到,技术先于人类而存在,技术不是人类用来征服世界的工具。胡翼青教授援引唐·伊德后现象学的技术观,以“具身”“诠释”“它异”“背景”四种类型展开,分析技术媒介以何种方式建构着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具身和背景关系揭示出,技术已经以透明的方式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生存的背景。因此,人不是天然的行动主体,没有技术,就没有主体性。


接下来,胡翼青教授援引法国学者西蒙东的观点,提出以整体性的系统视角来看待技术。技术并不是单个的物件,而总是呈现为技术体系。技术物在具体化的过程中,会选择与自己适配的技术并与之相互协同,创制出技术生存、发展需要的缔合环境。在技术体系的运作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会受到物物间性的威胁,人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被看作技术体系中的一种媒介或载体。从这个视角看,完全可以不把ChatGPT理解为人的发明,而是把它看作符合AI产业发展方向的技术自主性的体现。因此,胡翼青教授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即我们无法摆脱技术去讨论人,技术在实现自身的过程中,世界与我们的关系才被建立起来,否则我们就无法通达技术所建构起来的这个世界。


胡翼青教授讲座现场


最后,胡翼青教授和学员们分享了机器认识论与装置世界的相关内容。他提到诸如尼安德特人的岩壁画反映出,在客体世界创立的时候,数字与语言具有同源性。但在人的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数字与语言各司其职。然而,在机器的认识论里,这一切又发生了变化。二进制将一切信息转换为1和0这两个数字,基于强大算力的大语言模型技术建构出一种可编码,可任意排列组合和基于概率生成的新语言。因此,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被机器和机器认识论包围着,只能与装置交流。


学员现场提问


在交流互动环节,胡翼青教授就学员提出的“我们应该拥抱技术还是适时与技术断联?”“AI的出现,不仅出现身体延伸,同样有情感的连接,对于体验AI复活亲人怎么看?”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


谌知翼老师总结


谌知翼老师对讲座进行总结,认为本场讲座深入细致地讨论了人技关系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现状与发展,为学员提供了一份可供继续深入的书单,也引导学员们思考在当今时代,人是否能够通过装置实现人与人的交流。

 

文字:汪健

图片:秦克峰、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