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
20
2016.03

作者:
周 勇 摄影:新闻学院

编辑:

美国奥斯卡奖获奖纪录片《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内容简介

《苦干》的英文片名为“KUKAN”,是“苦干”一词的拼音,这是一个由汉语韦氏拼音创造的英文单词。其副标题为“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由 16毫米拍摄,全彩色,据称片长90分钟。

笔者把《苦干》定义为“1+15结构”。“1”即林语堂先生为其所作的前言。“15”即按照时间顺序和摄影师拍摄的地域而分成的15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林语堂的“前言”简短而精炼,有画龙点睛之效:“几个世纪以前,中国人民在长达万里的边境线上修建了雄伟的长城,以此抵抗外敌的入侵。今天,侵略者的铁蹄虽然跨过了长城,但他们仍然需要面临一堵新的长城——那就是‘中国人民面对外敌时坚强不屈的英雄精神’。《苦干》就是对这一坚强精神的真实写照,它记录了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建立新中国的不屈历程。”①

第一部分为序篇,概述了作者对中国及中美国关系的评论。作者批评了美国对中日战争的中立政策,称“中国曾经与我们相隔万里,可我们对那里的人民正在遭受的苦难漠不关心” 。进而指出“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对于我们同样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世界大战的战火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世界本以为日本侵略者会轻易地打败中国。但几年过去了,中国仍然屹立不倒。”他提出,“全世界对此感到惊讶,是什么原因创造了这个奇迹?中国巍然挺立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全片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

第二部分记录了摄影师在香港的见闻,这也是全片的起点。当时香港由英国统治,而中国的广东已经沦入日本之手。作者告诉我们,“英日两国的国旗在阳光下随着同一阵风飘荡着,两者之间仅仅相隔数百码的距离。在表面的平静下,一场大战正在酝酿之中。”

第三部分记录的是在广东的情况。在日军占领下的广东,游击队已经遍布乡村。在一幅海报中,一位乡村妇女对她的丈夫说:“锄头给我,你去打仗”。田野里的农民、商店里的伙计、中国的男人与女人们只需一声令下,就拿起枪杆,奔向战场。在小土坡上,一群衣着简朴的游击战士,有的拿着大刀,试着锋刃,有的坐在地上,将步枪靠在肩头,有说有笑地谈论着什么,有的行走在乡间的田野上,有的乘船航行在河道里。还有由当地妇女和女孩儿们组成的“红十字队”,她们对陌生人保持戒备,注意任何可疑的面孔。作者告诉观众,“在中国,像这样的游击队员数量众多,不计其数,甚至在敌人的后方也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突击驻守的敌军,堵塞道路,炸毁桥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日军部队。他们身手敏捷,出手果断,撤退迅速,与敌人持续周旋。”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举国上下全民皆兵。这是中国能够持续抗战的第一个秘密所在。”

第四部分是在越南海防的情形。作者自香港搭乘飞机到了这里,然后乘坐运送战略物质的汽车,前往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海防地处印度支那,是越南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滇缅公路的重要中转站之一。中国依靠这条公路与外界保持联系,运送各种物资。这里到处都是美国生产的战争物资,包括轮胎、机器零件、医疗用品、汽油、绷带、钢铁等等,都由这里运往重庆。

第五部分记录的是在广西境内的情况。既有乡村农民的生活,又有省会南宁的景象,还记录了吃苦耐劳的中国军队,他说“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这是中国之所以能够坚持抗战的另一个原因”。由于道路的艰难,特别是日军对公路沿线进行着连续不断的轰炸,作者称赞“这条公路的确可以被称作中国坚持抗战不倒的象征”,而“这些筑路工人是名符其实的中国英雄!”

第六部分反映的是汽车行进在贵州山区的情形。里面有中国近代最杰出的科学家、生理学奠基人林可胜医生在那里建立了救护总队和规模颇大的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志愿从军参与中国战地医疗工作的情况。影片大量记录了驾驶汽车穿行在中缅印公路上的那些志愿回国参加汽车运输工作的南侨机工们。他告诉我们,在大路上行驶的卡车是日军轰炸机飞行员最为理想的目标。曾经在轰炸中一次就损失了50-100辆卡车,最后仅剩下8-10辆。作者对中国民众艰难修筑滇缅公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美国工程师曾经预测,即使拥有最现代化的装备,也需要七年才能修通这条公路。但是,中国工人在没有任何工程机械的情况下,尽其所能,修通了这条公路”,“实在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条曾被美国工程师认为需要七年修通的公路,在中国工人的努力下,仅仅用时14个月时间就全部竣工了。”作者从贵州“少数民族亦志愿从军”的史实中谈到了“在中国的部队中有五分之一的士兵来自少数民族”,谈到了“画面中的老人慈祥而坚毅,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人与生俱来所独有的性格特征。”

第七部分是作者终于到达重庆,第一次见识中国战时首都的情况。他告诉观众,这是一座建立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城市,也是一座既传统又现代,结合了东西方特点的城市。现代化的建筑、公共设施、汽车等都可见到。一直以来重庆人民遭受着日军飞机的持续轰炸,道路两旁因轰炸而留下的残垣断壁提醒着人们这里曾发生过轰炸,但人民的生活仍旧继续着。抗战宣传海报随处可见,宣传中国坚持抗战的决心,展示勇敢的中国士兵。美国在这里建立了大使馆,其中有美国驻华大使詹森的画面。美国海军用自己的卡车运输系统向这里运送物资。作者还用比较多的篇幅记录了男女民工修建防空洞的场景。

第八部分中作者通过摄像机告诉观众,“如果说中国能够在战争中挺过来是奇迹的话,这里就是催生奇迹的地方”。这包括钢铁厂在内的13余万吨的工业设备历经1500余英里内迁到西部大后方,也包括在日本飞机轰炸造成的弹坑中游泳的重庆儿童。他认为,“这是另一个中国之所以能持续抵抗的秘密”。这一部分,还记录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夫妇参加一场学生和士兵集会的情形,有中国财政部长孔祥熙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第一夫人宋美龄照顾流浪儿童的情景。影片还记录到日本飞机对重庆郊区的一次规模不大的轰炸。

第九部分记录的是作者眼中的四川成都和成都平原。在成都华西坝上的成都华西协和大学,青年学生安静地、专心志致地读书,学习击剑、打网球。他说,“日本人清楚地知道,一个有知识的民族才能屹立不倒。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百分之八十的大学受到日军轰炸,日本妄图借此杀掉作为中国未来发展希望的知识青年们。”为此,中国大学陆续内迁到大后方,学生、老师纷纷带上他们的书本和教具,踏上了长达千里的内迁之路,“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知识分子迁移运动”。在成都平原上,有蓬勃开展的“工合运动”,有传统道教的宗教仪式,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水利系统”,有只需花上20美分就可以坐一整天的出租车――鸡公车。而在成都以北的大山之中,还有世界上最稀有的动物大熊猫。斯科特把一只叫 “美兰”的大熊猫带回到美国,饲养在芝加哥著名的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斯科特与美兰嬉戏的镜头让观众忍俊不禁。

第十部分记录的是作者在甘肃的旅行。省会兰州是苏联补给线在中国的终点。这条线路从苏联经新疆进入中国,是西北地区的“滇缅公路”。战争爆发后,中国即开始着手修建这两条公路。摄影机记录了一支运送苏联武器弹药的骆驼队伍抵达兰州时的情况。据他记载,在沙漠中有2万余头骆驼及数千辆驴车,负责运送苏联援助中国的物资。他们需要穿过数千英里,经西伯利亚、蒙古,才能将中国急需的汽油等物资运送到中国。从而告诉观众“在南方的滇缅公路与在北方的‘红色之路’(西北国际交通线),是战时中国所能依靠的唯一途径,大批物资经过这两条路线运抵中国。”在省会兰州,世界上最危险的河流黄河流经此地,每年因洪水泛滥而丧生于此的人不可胜数。35年前一位美国工程师建造的黄河大桥依然良好地运行着。河上有能承载15-50吨重货物的羊皮筏。兰州城有高大的城墙,城内人们修建了防空洞,有以中国的乔治•华盛顿――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广场。这里有丰收的果实,有马戏团,小女孩们在玩过家家的游戏。作者应邀到当地官员家中共进晚餐的独特经历。

第十一部分,作者用了很大篇幅来记录在青海的见闻。首先是汉族、回族、藏族等在这里相融合,使作者产生了“想在这里找到这(回藏)两大本来互相冲突的宗教是如何团结起来的原因。”摄影机详细记录了政府开展的征兵工作、自给自足武器装备的穆斯林士兵、卡车渡过湍急的河流、当地农民划着羊皮筏渡河、下雨引发的泥石流、甘肃和青海交界的“悬桥”、骑马穿过集市的粗犷的藏族汉子、正在用青海当地的木头打造马鞍的工匠、造绳子的工人、正在练操的童子军、正在磨成面和生火做饭的女人、骑着毛驴过河和手举自行车过河的男人、在黄河上游淘金的矿工,以及古老的水车和用织布机织出布料的古老工艺,以及在中国最大的清真寺中作礼拜的穆斯林信徒。作者的结论是“战争的胜利不仅仅依靠手拿武器的士兵,还需要后方持续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粮食等物资的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身处后方的工人、工匠们,不分男女,都在为战时中国的需要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十二部分记录的是作者来到东嘎,这个西藏边境和世界屋脊之上最后一处中国哨卡时,所见到的经幡在古墙上迎风飘扬的情景,尤其是全亚洲最神圣的地方之一的库班寺。镜头详细地记录了行五体投地大礼的藏族信众、15尺筒钦低沉悲哀的号音、金色镶顶的喇嘛庙和埋藏着已故喇嘛八处神龛。寺庙中的小喇嘛们和西藏男童所必须进庙修行的制度。当然,还有为去世喇嘛举行的 “天葬”。

第十三部分记录的是作者回到兰州,“再一次见证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抗敌的鼓舞人心的场景。”那是一支由西藏人组成的军队,他们拿起了武器,加入到抗战的斗争中。这支队伍集结于训练场上,出征之前他们举行向兰州当局交接士兵的仪式,包括递交效忠文书与战旗。作者感叹到,“西藏远离前线,文化与内地不同,拥有独特的宗教。但在中国经受外敌入侵的时候,这里的人们也加入到抗战之中。我这次西北之行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民同在一面战旗下抵抗共同的敌人。”

第十四部分是全片的最高潮。详细记录了1940年8月19-20日,日军飞机对重庆渝中半岛狂轰滥炸的情景。第一个红灯笼升起――空袭警报发出后,市民开始进入防空洞,而消防队员、红十字救护车、急救队员们整装待发;第二个红灯笼也升起来时中国仅有的战斗机升空迎敌;防空洞口排起了长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子;没有防空洞可进的市民则乘船过河躲避,秩序井然。随后就是长达11分钟的没有一句解说词的画面――原色原声地记录了侵华日军轰炸机对重庆主城的三轮狂轰滥炸,接着又是长达5分钟没有解说词的画面――原色原声地记录了轰炸过后重庆主城的满城大火和重庆市民奋力救火的场景。城里到处都是废墟,数以千计的遇难者遗体躺在瓦砾之中。轰炸刚刚结束,每一个幸存下来的人已开始为重建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作者控诉“日本人说他们要把重庆从地图上抹去”,“这里的人们承受了难以置信的非人道待遇”,“或许重庆城遭到了毁灭,但这里的人们会继续活下来。城市里的建筑遭到了毁坏,但这里人们的精神不会被打到”。

第十五部分是全片的尾声。那些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告诉观众“轰炸摧毁了这个国家,但轰炸能打垮建立这个国家的人吗?!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心,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是如何抗敌的,他们时刻都在创造着奇迹!”最后就是全片的点睛之笔――“这就是‘苦干’,刻苦的奋斗!中国人与生俱来的精神,深入在他们的灵魂与命运之中,永垂不朽!”


①这里引用的电影《苦干》解说词,均来自雷伊·斯科特著,周昌文译:《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