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重庆大学 | 加入收藏

胡泳:交流模式的变迁

2020-07-07 10:02:31     作者:新闻学院     


7月6日晚,胡泳教授为2020“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全体学员带来题为“交流模式的变迁”的线上直播讲座。胡泳教授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学术委员兼常务理事。讲座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龙伟研究员主持。

微信图片_20200706224313

胡泳教授讲座PPT首页

胡泳教授首先从交流模式中的“模式”二字谈起,介绍了模式的含义,功能以及优缺点。模式是现实世界的简化表示,拥有独立的结构和语法。模式具有组织、启发、预测和度量的功能。它能够帮助学者将不确定或模糊的想法系统化,但模式不是用来崇拜的对象,所有的模式都是不完备的和过于简化的,需经过“敲打、刺激和撕裂”,接受挑战并发现缺失。

交流模式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胡泳教授具体介绍了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环动模式等经典交流模式,以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交流模式。

谈及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胡泳教授通过香农-韦弗模式、SMCR模式、5W模式、刺激反应论、两级传播模式、把关人理论、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等经典的传播学理论模式进行具体说明。控制论模式与线性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注重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胡泳教授认为,我们正目睹新的把关要素的出现,用户、平台和算法现在已经作为新型信息选择器参与到把关环节当中。用户可以自行控制信息流的快慢和多少;平台可以决定用户可以看到哪些内容,以及何时看到这些内容;算法可以改变用户的新闻阅读方式和对新闻的态度。

在环动模式中,交流者在交流过程中共同完成意义建构。这种意义的建构会受到社会语境、文化语境、生理和心理环境以及关系情境的影响。在此模式下,交流不只是为了交换讯息,还在于建立关系,进而形成跨文化联盟,创建社区。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交流模式主要包括大众自传播模式和大众人际传播模式。胡泳教授认为,大众自传播模式结合了大众传播覆盖面广和自传播自我生产、自我选择的优点。在大众人际传播模式中,个人可以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进行人际传播,也可以通过人际传播渠道进行大众传播。这两种模式可用来解释新的传播现象。

最后,胡泳教授总结了人类交流活动的发展轨迹。从前工业时代的口语传播、到报纸、广播电视的兴起,再到互联网、移动电话的发展,人类交流的互动性呈U字形的变化趋势。未来的交流环境是人和机器的混杂环境,交流需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中,综合运用传播学、信息论、控制论、人工智能等知识资源,才能更好地解决新交流模式的问题。

胡泳教授为学员答疑

在交流互动环节,针对讲习班学员关于权力要素在交流模式中的重要性,以及算法、信息茧房、自媒体时代的把关人等问题,胡泳教授分享了自己见解,并鼓励学员做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文/康如诗 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