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仅在讲自己的故事,更是在讲述一个时代、一种精神。”2023级本科生刘思佳在采访笔记中这样写道。
2025年7月15日,为响应“大思政课”建设号召,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组织师生团队9人奔赴北京,开展为期一周的重大杰出校友采访拍摄与交流活动。这是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的第10轮“行走的思政课”——重庆大学“百年百人”口述专访暑期社会实践。
重庆大学“百年百人”口述专访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由新闻学院李松蕾、黄贺铂和范虹三位副教授带队,彭湃、陈芬婷、陈方舟、刘思佳、高奚伟、王林棋6名学生共同组成。在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校友会和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旨在将“校友采访”打造为“专业+思政”教学现场,不仅锻炼同学们的新闻专业技能,更让他们近距离感受‘重大人’的成长、成才之路,领略杰出校友的家国情怀与“前锋”精神,从而自觉将“强国有我”的时代号召转化为个人的理想信念。

重庆大学“百年百人”口述专访暑期社会实践团与重大北京校友会王金秘书长合影
在出发前的启动仪式上,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勉励同学们:“要把每一次访谈当作一次精神的对话,挖掘故事背后的时代印记与重大情怀,以专业、严谨的态度完成暑期实践活动。”

重庆大学“百年百人”口述专访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
七天时间里,实践团穿梭于北京多个城区,采访了多位在不同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重庆大学校友:隐姓埋名数十载投身核工业建设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勋章获得者张朝义,航天科工集团四院17所总工程师刘丽霞,新石器慧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余恩源,中国地质学家、包体矿物学奠基人何知礼院士等。他们有的一生深藏功与名,有的坚守科研一线,有的投身创业大潮,却无一例外地将“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融进了人生的每一步。

实践团成员采访新石器慧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余恩源

中国地质学家何知礼院士向实践团介绍“包体矿物学”
为保障此次校友采访的质量与深度,三位指导老师组织了多轮采访策划会与拍摄技术指导会,指导同学们反复打磨采访提纲,细致调试摄像机、录音设备与灯光布置,确保每一场访谈达到专业标准。在实际采访过程中,现场教学与采访实践融为一体,老师们实时指导采访与拍摄技巧,真正实现了“在实践中学、在过程中悟”。尽管行程紧凑,每日辗转于北京多个城区,团队成员始终精神饱满、配合默契,高效而圆满地完成了采访任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勤学业、耐劳苦”的重大校训。

采访策划会

拍摄技术指导会
“这次北京之行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大练兵,更是一堂直击心灵的思政大课。”新闻学院2023级本科生王林棋表示,此次实践中,他深刻体会到校史的温度与厚重,校友们将“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重大精神融入毕生奋斗的故事,让他对“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重大校训也有了更真切的认知。

实践团多机位拍摄记录万洁天元创始人张梅女士
“这次实践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百年重大的精神宝库。从刘丽霞校友在航天工程中的坚守,到张梅学姐将校训融入创业实践的执着,我看见了重大人的担当——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新闻学院2023级陈方舟同学,通过此次实践,深刻领悟了校训内涵。新闻学院2025级研究生彭湃表示,通过与杰出校友的对话,她切实感受到“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重大精神,这是对学弟学妹们的示范与勉励,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为传承学校精神文化、服务社会需求贡献自己的力量。
承精神火炬,续复兴之路,以青年视角书写校史与校园文化,为重庆大学百年复兴之路注入新动能。通过此次实践,学生们自觉将献身复兴民族大业的时代号召内化为个人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转化为刻苦学习、砥砺奋斗、矢志报国的实际行动,在专业实践中淬炼理想信念,为校史文化注入青春力量。这次实践活动是对课程思政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重大精神的生动践行与纪念传承。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将继续以“百年百人”口述专访活动为契机,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不断走深走实,让重大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文字: 高奚伟 陈方舟
图片:实践团全体成员
2025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