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界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视界 > 正文 >
16
2025.01

作者:

编辑:
赵佳佳

曾润喜教授在《重庆日报(理论版)》探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近日,我院曾润喜教授在《重庆日报(理论版)》探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观点如下: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两江新区社区学院积极探索、锐意创新,既破解了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中如何服务群众的难题,又破解了如何有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难题。

社区学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的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对此作出具体部署,指出“加快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需要落地的抓手,最终要落脚到对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社区学院就是把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具象化到每一个人。社区学院在探索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道路,形成了亮眼的“两江名片”“重庆名片”。

社区学院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创新实践。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如果公共管理者和群众之间连接不畅,也就做不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建立畅通的连接,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通过智能技术在线上精准找到受众;其二,在现实生活中精准找到群众。社区学院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创新实践,在各类兴趣课堂和活动开始前设立“课前五分钟”宣传教育环节,以接地气的话语、情景式和场景式的方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地引导党员干部与群众学在一起、干在一起、乐在一起。社区学院通过充满“烟火气”的活动,实现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连接,让其关系更加密切。

社区学院是实现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共治的创新模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社区学院以兴趣为起点,以价值为导向,致力于促进人的现代化。社区学院让群众走进更加丰富、多元、个性、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活动中,引导群众在追求个人兴趣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社区学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优势互补、协同发力、融合共治,形成了具有两江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社区学院突破了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传统方式。我国公共文化供给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构建从中央到省市县乡各级的文化服务机构,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致力于打通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了“方不方便”的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公共文化的需求。社区学院是在完成第三个阶段的任务,突破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限制,实现了“四个打破”,即打破了场地、师资等资源分散的问题,将闲置资源进行盘活和再配置,有效解决了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打破了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依据群众兴趣精准匹配,让需求与供给精准对接,化解供需错位的难题;打破了群众间的信息壁垒,保障群众平等享有信息,让群众能更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打破了地域限制和时空限制,让优质文化资源能够更广泛地惠及基层群众。

社区学院激发了多元主体的文化创新活力。一方面,政府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政府在社区学院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群众会让它“发芽”“开花”和“结果”。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资源在社区学院汇聚,完善了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网络,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循环。另一方面,群众实现了从“灌”文化到“创”文化的转变。群众从被动的参与者到主动的发起者、传授者,从被动接受文化灌输到主动创造文化,促进了基层文化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