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新闻 > 正文 >
21
2024.07

作者:

编辑:
彭辉

2024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在重庆大学举行

2024年7月13日至16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新媒体传播专业委员会、重庆大学社会科学学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2024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举行。本次讲习班由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担任主讲教师,近200名来自不同高校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与此次研习。


讲习班师生合影


13日上午,讲习班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正式开班。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新涯教授,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小安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等出席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曾润喜教授主持。


讲习班开班式现场


杨新涯向参加讲习班的嘉宾和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大家长期以来对重庆大学及新闻学院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杨新涯在致辞中指出,重庆大学历经百年发展,坚持开拓创新,在“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成效显著;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年轻而充满活力,在互联网与社会治理、智能传播、国际传播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打造成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特色品牌”。杨新涯还分享了自己的互联网使用经验,回顾了中国互联网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希望大家积极拥抱变化,勇于创新,立足学术和技术前沿,推进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


杨新涯常务副部长致辞


郭小安教授向学员们介绍了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发展历程和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尽管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年来,学院形成了“本-硕-博-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智能传播与城市国际推广实验室”获批为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跨档升级,位居西部前列。在ChatGPT等新技术对传统新闻业带来革命性冲击的背景下,学院形成了“1+3+2”的发展战略方向。未来,学院将充分依托重庆大学的信息学科优势,进一步实现资源整合和学科优化。郭小安回顾了近年来网络与新媒体研究的发展趋势。他指出,在学界各种范式“转向”的背景下,新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也需要得到重视,网络与新媒体研究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守正与创新、智能与人工、技术与人文等重要命题的关系。


郭小安院长致辞


曾润喜教授介绍了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的基本情况和教学安排,对全体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对关心和支持讲习班的领导和各界同仁表示诚挚感谢。


曾润喜副院长主持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结束后,2024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正式开讲。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为学员带来题为“认识数字新闻业”的专题讲座。朱春阳教授认为,在传统新闻业中,媒体是核心,而在数字新闻业构成的“多元行动者网络”中,媒体只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之一。朱春阳教授总结了数字新闻业在数字社会中发生的五个主要变化:从“三闻”案例反思数字传播体系;新闻业从以媒体为中心转变为以多元行动者网络为主体;非公资本的平台融合发展具备公共基础设施属性;公众参与取代专家权威成为舆论场上危机处置的关键机制;情感逐渐取代理性成为民众认知世界的新边界。他强调,数字新闻业的真正意义在于分享和对话。


朱春阳教授讲座中


13日下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做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传播学分析”的专题讲座。周葆华教授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谈起,认为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简易对话界面与大量文本数据模型训练,实现了前台界面与后台技术的有机结合。周葆华教授从作为研究对象、作为概念、作为研究方法三个层面讨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周葆华教授还以“AIGC与标题党”为案例,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作为研究方法的应用。


周葆华教授讲座中


14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朱鸿军教授做了题为“ChatGPT语境下版权正当性的再反思”的专题讲座。朱鸿军教授介绍了版权正当性与信息传播技术的关系,强调版权法的基础是其正当性,需符合更高的伦理道德标准。版权正当性与技术的互动具有历史性,每次信息传播技术变革都会对版权制度带来考验。在人工智能兴起的背景下,ChatGPT技术对版权核心制度提出五个挑战,包括作者概念解构、思想表达二分法的适用价值消解、独创性标准面临双重考验、侵权判定规则失效以及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困境。此外,传统的劳动理论、人格理论、激励理论也面临挑战。朱鸿军教授从多元主义角度反思了ChatGPT语境下的版权正当性理论,认为劳动理论、分配正义论和社会规划理论可为版权正当性提供依据。


朱鸿军研究员讲座中


14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薛可教授做了题为“从达尔文主义到数据主义:AIGC驱动的文化演化机制”的专题讲座。薛可教授介绍了AIGC的文本生成原理与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其普适性和深度应用场景,并探讨了四大核心问题:AIGC在文化演化过程中的理论脉络、超越人类的生产特性、技术特性对文化演化的影响及其未来趋势。她认为AIGC模仿人类智慧生成文化基因,推动文化生产权力从人类向算法流动;AIGC在文化演化中继承了数据主义的精髓,体现了算法权力,但其背后仍受人类价值观的约束。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人机共融的文化孪生,人类智力与人工智能双向互动,协同决策并建立信任。


薛可教授讲座中


15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刘俊教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的迭代与社会生活的变局”的专题讲座。刘俊教授指出,随着新媒体使用的加速,我们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互动时代:人们不再通过自我否定来生成信息,而是将否定性转向了对机器期待的肯定性;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将并存,数字化永生成为可能;未来的内容接受者不再仅限于人类,人机互动乃至机机交互将成为常态。基于这些变化,刘俊教授认为需要重新审视内容创作的本质,思考人类与AI在内容生产中的角色与关系。


刘俊教授讲座中


15日下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胡翼青教授做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技关系”的专题讲座。胡翼青教授首先探讨了人技关系的观念史,他认为语言与数字是一体化、同源的,技术被看作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客体世界。在讨论现象学和后现象学的技术观时,胡翼青教授认为,人类使用技术是为了解蔽认识,但人也被技术要求作为载体,创造出技术生存、发展需要的缔合环境。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时代,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机器和机器认识论包围,只能与装置交流。


胡翼青教授讲座中


1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王斌教授做了题为“技术构型、文化导流与商业扩展:可编程性如何重塑媒体世界”的专题讲座。王斌教授从媒介逻辑等关键概念考察可编程性的多重含义,为理解智能传播环境中新闻传播实践的复杂性提供新的视角。在回答“可编程性如何重塑媒体世界”这一问题上,王斌教授提出了“技术—文化—商业”的分析框架。对于“如何开展研究型学习”,王斌教授认为,学员们应寻找历史维度和方位感,强化抽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树立问题意识和自主意识,进而培养纵贯性、系统化处理问题的能力。


王斌教授讲座中


16日下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涛教授做了题为“生成式AI图像与图像阐释学的未来”的专题讲座。刘涛教授首先介绍了当下图像阐释学存在的“媒介”问题。通过讲述瓦尔堡学派与贡布里希对图像阐释学的不同立场,刘涛教授提出图像阐释学的“阐释困境”:象征问题、情景问题、再现问题。他从媒介视角、传播视角、空间视角与程序视角回应传统的图像阐释困境,并分析了生成式AI图像与图像阐释学的未来。


刘涛教授讲座中


全部讲座结束后,讲习班举行闭幕式。闭幕式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曾润喜教授主持。


曾润喜副院长主持闭幕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郭子琪、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姜雨孜、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副教授刘义军作为学员代表,分享了参加讲习班的学习心得。郭子琪同学从数字新闻时代新闻业的发展趋势、人与技术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在讲习班中的所思、所学,她认为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明确自身的数字性需求,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姜雨孜同学用“变化”和“深刻”两个关键词总结了自己在讲习班的学习心得与感悟。她谈到,讲习班让在场的学术共同体成为现实,学员们在实时互动中迸溅出新的思维火花。作为教学科研工作者代表,刘义军副教授表示,讲习班不仅为他带来知识的拓展与增长,还为科研工作者带来众多宝贵的经验。


学员代表姜雨孜发言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小安做闭幕致辞。他用“火热、执着、辛苦”这三个关键词描绘这次讲习班,分别代表了火热的学术热情、执着的学术品质,以及嘉宾、志愿者和学员们的辛勤付出。他谈到,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讨论技术与人文、人类与机器的关系,而本期讲习班的专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的窗口。他也期待未来与大家继续缘分,共办更加出色的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


郭小安院长总结致辞


作为讲习班的班主任,曾润喜副院长感谢校院领导和校内外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每位嘉宾的不辞辛劳和鼎力支持,每位志愿者的尽心尽责和辛勤付出,每位学员的信任和厚爱。他表示,今年是讲习班十周年,第一个十年结束了,下一个十年也同时开启,希望下一个十年大家能再次在重庆大学相逢。

 

文字:杨柳、张世超

图片: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