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
02
2024.07

作者:

编辑:
彭辉

“基于数据·计算·智能的社会科学研究论坛”圆桌论坛在新闻学院举行

2024年6月30日下午,“基于数据·计算·智能的社会科学研究论坛”圆桌论坛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会议室举行。围绕“如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这一主题,12位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各抒己见、充分交流,为建设好“智能传播与城市国际推广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出谋划策。圆桌论坛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曾润喜教授主持。


(曾润喜教授)


重庆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副处长杨华代表学校文科科研管理部门对实验室的正式揭牌表示祝贺。杨华副处长表示,此次圆桌论坛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希望各位专家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杨华副处长结合校内人文社科基地平台的运行情况,建议实验室首先要回答“为什么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这个元问题,明确实验室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发挥人文社科的独特优势,回应社会需要和国家战略需求。


(杨华副处长)


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主任赵吾君结合业务实践,分析了智能技术对国际传播工作带来的变革。一是虚拟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影像内容生产的效率;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促进国际传播内容“出海”,解决“内容出海逆差”具有深远意义;三是国际传播进入“信息战”和“认知战”阶段后,国家层面对于智能技术的需求不断提升。重庆市对于城市形象“走出去”的需求非常强烈,实验室在此方面大有可为,关键在于“找到该干的”并且“干好可做的”。


(赵吾君主任)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范蓓教授认为必须明确实验室的工作内容,从“实验”二字审思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必须在思维上实现“范式转变”,才能更好把控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的方向,重视数据的结构化处理和识别运用。实验室的一个重要职责使命是进行“思想实验”,以智能传播的思想和方法推动城市形象的国际推广。


(范蓓教授)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丁从明教授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建设需要不断追问定位和产出等基本问题,通过对基本问题的回答,实现实验室脱“虚”入“实”。丁从明教授认为,学术产品定位和商业产品定位决定了实验室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前者需要把科研、研究生培养和实验室建设真正结合起来,以实验室的“存量”促进学术成果的“增量”;后者则需要加强实验室和业界的合作,产出接地气和实用性的产品。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各学院交叉合作,更需要学校层面投入经费、招生指标、人才培养专项等资源,以资源牵引合作,减少相互协作的壁垒。


(丁从明教授)


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副院长李广益教授对重庆的“网红化”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重庆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在不断改善,但是这种“火热”潜存着“野蛮生长”的问题,例如历史文化发掘不足、“铁锈带”形象尚未彻底得到改变等。因此,实验室需要在城市形象文化赋能、塑造人文活力形象等方面进行探索。此外,重庆正在以充满科技感的“8D”城市形象在国内出圈,但走向世界的脚步尚显缓慢,实验室需要高度重视重庆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通过内容生产和精准传播,向全世界展示充满活力的重庆。


(李广益教授)


重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刘乃梁副教授认为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围绕“能做什么”与“如何做”两个主题进行思考。刘乃梁副教授认为实验室的建设需要有“产品思维”与“市场思维”,而不能单纯地追求学术研究,并尽可能防范前沿技术理论探索的泡沫化风险。人文社科应该通过研究向社会揭示问题,为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并且努力实现成果转化,在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中维持运转。此外,刘乃梁副教授也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实现“范式转换”,要立足于重庆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平台,充分发挥文工交叉的“新文科”优势,相互合作,互通思路,以此解决当下各个学科所面临的共通问题。


(刘乃梁副教授)


重庆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立新教授认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应关注产业界和政府部门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以“问题意识”和“专业优势”为先导,着重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时代性问题,驱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与产业界、政府部门紧密合作,将思想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王立新教授)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郝斌副教授从亲身探访过的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引入,介绍了清华大学推动科研机制改革和跨学科交叉的重要举措。该实验室以计算、传播、媒体、艺术汇聚合一为目标,通过原创性、交叉性、颠覆性的无疆界技术创新对人类认知、互动逻辑产生变革,促进人、机、物融合发展,符合当下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中“多学科融合”的愿景。据此,重庆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可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将重点放在拓展新的研究方向上,并有明确的产品研发导向。同时,郝斌副教授也代表艺术学院张楠木院长表示,艺术学院愿在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切实深化与新闻学院的合作,共同发力实验室的建设。


(郝斌副教授)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杨小语副教授以“智能传播为古代丝路流传性图像赋能”为主题,提出智能传播赋能流传性图像不仅可以对地域形象进行自塑,还能积极促进地域文化的有效输出。流传性图像和智能传播的二者结合,可以提高国际话语的效力,形成文化输出的新模式。


(杨小语副教授)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王宁教授认为当下应当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其多方面的知识基础,设置和建设交叉学科,带动学科交叉研究和实验室建设。建议实验室从强交叉性的课题入手,例如解决大模型在内容审查、虚假信息识别等方面的能力限制,或是将技术与传播效果相关理论相结合,探索提高自身话语在国内外的传播力等问题。


(王宁教授)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小强教授认为全校各个文科院系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都大有可为。新闻学院具有传播优势,艺术学院具有产品设计优势,电影学院具有影像视听优势,公共管理学院和法学院具有治理优势,多方优势集合有利于跨界协作,共同解决智能传播和国际传播面临的关键问题。相较于智库、研究基地,实验室更注重使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建设方面,目前应着力解决设备、空间、管理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激活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发展潜力。


(张小强教授)


曾润喜教授做总结发言。他感谢各位专家对实验室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实验室将认真研究和吸收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期待实验室能够对学校文科的发展起到“牵引”和“助力”作用,恳请各位专家及所在学院积极支持和参与实验室的发展,共同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庆市委市府重要部署而贡献力量。

 

文字丨马书宇 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