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
01
2024.07

作者:

编辑:
彭辉

基于数据·计算·智能的社会科学研究论坛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召开

2024年6月30日,基于数据·计算·智能的社会科学研究论坛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召开,来自新华社、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学者与业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基于数据·计算·智能的社会科学研究”,论坛旨在总结和推动数智时代下新闻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以期更好服务于国家治理。本届论坛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智能传播与城市国际推广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社会科学学部联合主办。论坛开幕式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主持。

 

(基于数据·计算·智能的社会科学研究论坛)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主持开幕式)


重庆大学校长助理朱才朝致辞。他对来自全国各地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介绍了重庆大学及新闻学院的基本情况与发展态势。他表示,重庆大学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借助此次论坛恳请各位专家关心与支持新闻学院和实验室的建设,也希望实验室以此为契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汇聚高水平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产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高质量的决策咨询建议。

(重庆大学校长助理朱才朝致辞)


重庆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温相勇致辞。他指出,此次论坛的举办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是针对重庆市打造良好城市形象,提升国际知名度、优化城市治理等重大战略的智力支持。希望实验室通过多学科、多手段、新技术、新场景的交叉融合应用,聚焦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庆市委市府重要战略部署,着力推进智能传播和国际传播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力争成为文科实验室建设的示范点和先锋队。


(重庆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温相勇致辞)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智能传播与城市国际推广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郭小安致辞。他指出,云计算、物联网以及ChatGPT等新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新闻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也倒逼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转型和重构。在此时机下,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确定了以新闻传播史论为基,以新媒体与社会治理为魂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智能传播、视听传播、国际传播三个方向,同时打造国家级的文科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文科智库,形成了“1+3+2”的发展战略方向。在未来的发展中,学院还要着力平衡好守正与创新、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充分依托重庆大学的信息学科优势,进一步实现资源整合和学科优化。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智能传播与城市国际推广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郭小安致辞)

 

智能传播与城市国际推广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大学数字媒体与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天策致辞。他回顾了我国文科实验室建设的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指出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反映了当今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正在发生的范式创新与转型。他认为这一轮的转型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第二,以交叉学科为研究风格;第三,要做有组织的科研。本次论坛的目的就在于聚焦如何进行范式创新、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

(智能传播与城市国际推广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大学数字媒体与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天策致辞)

 

领导致辞后,“智能传播与城市国际推广实验室”举行揭牌仪式。朱才朝、温相勇、郭小安、董天策等共同为“智能传播与城市国际推广实验室”揭牌。

(“智能传播与城市国际推广实验室”揭牌仪式)

主旨演讲环节由董天策担任主持。

(智能传播与城市国际推广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大学数字媒体与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天策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主任张昆教授以“寰球民意与国际传播”为题,强调民意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我国长期致力于政府外交与公平外交,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目标国家的基层主流民意,导致对外宣传出现单向传播的弊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尝试跳出传统叙事模式,关注目标国家公众的综合认知,才能够使我们的国际传播建立在精准化的基础之上,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形塑国际形象、重塑全球力量格局。

(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主任、教授张昆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智能传播研究院院长李本乾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伦理评估与治理”为题,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伦理问题、算法伦理评价和算法伦理治理三方面分析当下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挑战。他认为,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算法伦理问题主要集中在技术伦理、安全伦理、社会伦理与法律伦理四个层面,需秉承透明度、公平性和责任归属制定评价标准,依照持续性伦理评价、审计框架、语言决策分析、公平和非歧视原则对内容进行分析,通过立法与规范、技术解决方案、伦理指导原则与社会参与,构建一个包含法律、规范、技术和道德维度的多层治理框架,使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福祉,尽可能减少技术对社会造成的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智能传播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李本乾演讲)

 

中国传媒大学沈浩教授在“AIGC趋势与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主题演讲中,分享了中国传媒大学关于实验室建设的经验。他强调,要用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文情怀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服务于国家战略。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研究导向,坚持高点谋划、高端起步、高质发展,崇尚科学、注重实证,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创新,以维护国家安全、网络安全、文化安全、政治安全以及意识形态安全为己任,着力打造可靠、可信、可用的国家智库平台。

(国家舆情实验室执行主任、教授沈浩演讲)

 

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助理徐才在“立足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培育发展媒体新质生产力”的主题演讲中,介绍了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情况。他表示,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媒体融合的国家战略,以综合交叉为特色,在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致力于打造应用基础研究中心、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涉及跨媒体大规模感知认知信息分析与推理和人机协同复杂问题分析响应及评估两大研究方向,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新闻报道,尤其是服务党中央治国理政决策当中。同时,实验室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打造跨学科交叉协同科研平台,推动媒体融合更好更快发展。

(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助理徐才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教授在“智能传播时代社交开源情报的信息扩散”的主题演讲中指出,社交开源情报的信息可通过大数据采集信息智能化处理、依托社交平台构建开源情报网络社区和利用“众包”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与情报库共建三种渠道获取。他认为,当前全球信息结构已发生深刻的变化,重大事件中鲜少出现记者的身影,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不再是职业记者的专利,机构媒体的角色从“瞭望者”转变到“价值评判者”。同时,竞争环境下机构媒体的权威将进一步减弱,AI技术价值和用户选择的共同裁定将成为新兴权威形式。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张洪忠演讲)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德寰教授以“三个互联网时代的‘隐性’方法论逻辑——观察、干预和因果推断”为题,梳理和划分了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就各个阶段的发展逻辑进行了盘点。他并没有按照传统意义上的定义将互联网划分为Web1.0Web2.0Web3.0,而是根据生活者的互联网协同进化而形成的方法论作为规则,将其划分为“咆哮时代——桌面互联网;手机人时代——移动互联网;AI时代——意义互联网”。当下的社会就正处于AI时代,就此而言,刘德寰教授认为这对生活者的想象力与情感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互联网企业而言,则需要进一步强化大模型与小模型的协同,对于人类而言,则需要再度考虑未来的我们应该如何“活着”。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德寰演讲)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教授以“国际传播的新闻趋同及传播效果研究”为题,探讨了在海外社交媒体的国际传播中,各个主体间是否存在新闻趋同,以及各个主体间的新闻趋同程度对传播效果造成了何种影响的问题。她在研究中发现,市级媒体的结构相似度高于省级媒体,对于地方媒体而言,新闻趋同越明显,传播效果越弱。对于任何级别的媒体,类别区分度越高,传播效果越好。目前,中国文化类话题的传播效果超过发展建设、时事政治、社会民生类话题。这意味着在国际传播中既要与同级别媒体区分,又要重视与其他级别媒体的区分,国际传播需要更加注重传播质量而非数量。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钟智锦演讲)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长略智库常务副总经理卢永春研究员以“人工智能时代城市形象宣传片生产与国际传播”为题,指出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城市宣传片所面临的问题和出路。他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已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AIGC作为数字内容生产的新方式,已经为宣传片行业提供了显著的降本增效的功能,发挥了开发经济新增量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AIGC或将成为继专业生产内容(PGC)、用户生产内容(UGC)后又一新的业界形态,并且还能够有效整合后两者优势。与此同时,他也提醒我们需要警惕人工智能技术对国际话语权差距的扩大现象。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长略智库常务副总经理、研究员卢永春演讲)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智造实验室主任王昀教授以“文化创意设计智造实验场域建构”为题,从“文化创意”“设计智造”“实验场域”三个方面建构了智能时代设计4.0实验室的发展目标。他认为,这一实验室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数字时代文化艺术创作与文化创意设计的提升与进化,在具体操作中将融合物联网、感知计算、混合现实、群智网络等关键智能技术,以解决文化设计智造中的思想内容、技术方法、应用转化等关键问题,从而提升智能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具体的实践中,他介绍了以“数化感知”“艺术媒介”“设计智造”为发展方向,以“项目导向”“开放基金”“课题矩阵”“协同创新”为发展机制的发展思路。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智造实验室主任、教授王昀演讲)

 

中科闻歌中科智库研究院副院长马昕以“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全媒体传播”为题,分享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传播中技术趋势和应用实践。她认为,目前我们面临的是媒体的智能化转型,以技术深度整合、人机协同、个性化体验等为代表的技术革新都是题中之意。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已经将部分生产投入的空间和成本让渡给了AI技术来进行赋能,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得以实现对全媒体传播的赋能。她借助具体的案例做出了进一步介绍,比如在城市形象层面,她认为可以通过相关的媒体数据研究,对横纵向城市做持续性的对比,借助大量的数据跟踪和对比发现整个城市的传播力差异和竞争力差异;在媒体生产层面,则可以持续跟踪国内外舆论的特征趋势,提供相关的研究报告。

(中科闻歌中科智库研究院副院长马昕演讲)

 

董天策教授总结时感谢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专家们的演讲既有宏观的梳理,又有微观的洞察;既有理论的探索,又有实验室运作经验的分享。专家们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契合了今天的会议主题,这对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对于智能传播与城市国际推广实验室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坛现场)


文字:卢松岩 段竺辰

摄影:夏天智 丁文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