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上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传播系肖小穗教授做客我院第八十九期传媒大讲坛,以《修辞学视角下的社会转型研究》为题,在新闻学院301会议室讲座。本次讲坛由新闻学院李金正副教授主持 。
肖小穗教授介绍了目前的改革研究中修辞学研究取向的偏失,这种偏失不仅意味着修辞话语的匮乏,同时也意味着审时度势的改革行动者或“主体”的缺失。以此为观察视点,肖教授重点考察了改革研究的历史脉络以及修辞学的基本内涵。
国际学术场域中关于改革的研究,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历经了社会心理取向和理性选择取向,至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修辞学转向,社会运动被理解为一种意义建构,话术和修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修辞问题,肖小穗教授延续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传统,认为修辞是一种劝服技巧,但有效的劝服讲究变化,反对僵化和套话,同时修辞也是一种开放多元的话语,它的丰富性和活力在于对文化传统的调用以及“合法性的偏离”。失去修辞就意味着失去广阔的文化视野,任何有活力的文化都潜藏着一种说服机制,这同时也是一种隐秘的修辞机制。
带着这些思考,肖教授重点考察了改革研究中的两种主体性的偏失:在实证的量化研究中主体被置于各种变量和编码中,在结构性的话语分析中主体存在于结构编码和语义网络之下,二者都体现了对改革主体不同程度的遮蔽。肖教授认为,对改革问题的研究需要重返修辞学的视野,注重改革主体的所在的具体语境及其同社会体制之间的议价、博弈和斡旋关系,这样的研究需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将主体的意志、诉求、感受和困境细致入微地表达出来,从而将个体经验融入到广阔的社会实践和知识谱系之中。
这种研究取径的变化,也是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根本分歧。肖教授表示,人文主义更多关注的是有血有肉的“小写的人”,主张将人放回其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研究。科学主义倾向于研究人类的共性问题与普遍特质,把人放在相对稳定的序列中考察“大写的人”。肖教授还认为,人文主义与主流传播学研究存在“点”与“面”的分歧,强调人文主义是重在探讨人性的一个个“点”、品味人性的精妙绝伦之处的研究方法。肖教授肯定了实证主义的主流研究取向不可取代的地位,并对未来修辞传播学的发展提出了美好的愿景。
针对修辞学和社会转型研究方面的问题,肖小穗教授与我院师生进行了互动。对新闻改革研究要进入到微观的情境中如何避免写成类似于新闻社会报道的细节陈述,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好的传播学者等提问,肖教授一一作出了耐心的解答。
文字:吴嘉燕
图片:田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