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
05
2013.12

作者:
新闻学院办公室 摄影:新闻学院办公室

编辑:

马胜荣名誉院长谈中国梦与国际传播

北京消息:民间智库察哈尔学会近日在北京举行举行“与世界共享中国梦”高层论坛,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第11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庆、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莫高义等出席。第11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马胜荣参加论坛并就中国梦与国际传播发了言。

马胜荣说,中国梦的国际传播是一个大的课题,是一个一直处于进行时状态的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马胜荣认为,如何能够在中国梦的国际传播中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认真考虑。

1、中国的国际传播与国际舆论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党和政府对国际传播日益重视,我国主要从事国际传播的媒体无论就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改善和进步,有一些媒体在原有的基础上,以更快的步伐向更大的国际传媒市场拓展,我国国际舆论引导能力有所提高,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但就媒体国际舆论影响力的整体而言,我国的国际舆论影响力仍然比较弱。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说明,中国传媒实力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相当于美国的47%。在反映传媒实力的四个方面中,中国国内传播力最强,传播基础也较强,而在国际传播和传媒经济方面则较差,其中包括对外报道在内的国际传播能力只相当于美国的14%,国际传播逆差巨大。

2、传播观念与传播技巧

传播技巧是重要的,但是不是决定性的。我们现在强调要讲故事,要使受众能够接受,就要讲故事。当前我们强调讲故事主要是强调传播的技巧,没有涉及到观念。观念是传播的基本思想,就是是讲什么样的故事,是只讲好的故事,完美的故事,还是好的故事与不好的故事都讲。如果两个方面的故事都讲就是客观的,就是事实就是的,如果只讲一个方面,无论是只讲好的或者只讲不好的,结果都是片面的。在“中国梦”的国际传播过程中要十分注意,不能只强调技巧而要重视观念,只有观念正确了,传播的效果才会好。

3、传播内容与传播模式

我们习惯于用对内传播的思维来指导国际传播,这样做的效果往往不佳。我国媒体长期以来受到国内报道观念的影响,常常以国内报道的方式进行国际传播,结果出现了“事事惟我”,“报喜不报忧”的传播取向。事实上,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具有多元化取向,他们不仅想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也想了解中国各方面的现实变化,总之,他们想了解一个真实的,整体的中国。而我国媒体在重大新闻的国际传播中内容比较单调,模式比较单一,对中国的成绩与进步报道的内容机会占据内容的全部,尽管中国取得成绩与进步是事实,但由于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传播,因而实际效果经常适得其反。

马胜荣认为,要以“过程论”的思维看待“中国梦”国际传播。“中国梦”的国际传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影响或者引导国际舆论是一个过程,从我国媒体在世界舆论影响中的作用看,无论是影响的广泛程度还是影响的深刻程度,都是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的。“中国梦”的国际传播也是如此。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原主任赵启正,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庆,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原主任钱利华,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马振岗,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陈乃清,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副司长洪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总编辑黄友义等参加了会议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与世界共享中国梦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