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
12
2013.12

作者:
赵霄宇 摄影作者:陈兵帅 摄影:赵霄宇 摄影作者:陈兵帅

编辑:

“国际新闻报道是具有无限魅力的”――记马胜荣名誉院长“国际新闻采访经历与思考”讲座

12月11日19时,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马胜荣在新闻学院多功能厅举办了题为“国际新闻采访经历与思考”的讲座。新闻学院2013级全体学生、辅导员以及部分研究生到场参加。马胜荣曾任新华社驻曼谷分社和科伦坡分社的首席记者,在国外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国际新闻报道经验丰富,此次在百忙中特意与新闻学子一起分享国际新闻报道心得。

“同学们知道最近的国际新闻有哪些吗?”马胜荣以一个问题开始了这场讲座。被提问到的三名同学都回答出了:“曼德拉逝世”、“英拉解散议会提前大选”等答案,马胜荣对同学们较高的新闻意识和素养表示了肯定。

随后,马胜荣盘点了近日重大国际新闻:“曼德拉逝世”、“英拉解散议会提前大选”和“张成泽被抓捕”等。他说:“这些国际事件能够给我启发,想必对你们也是有帮助的。”

国际新闻采访经历

马胜荣在中学时期曾在《浙江日报》成功地发表过文章,这激发了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兴趣。“高三时打算出国留学,但是最终没有成行,于是在高考时就报考了英语,”他动情地说,“毕业后分配工作,我第一个就填了新华社。”

紧接着,马胜荣介绍了在国外的新闻采访经历。他曾在曼谷、科伦坡两个驻外分社三次驻外,期间多次进行战争报道和会议报道。而在柬埔寨战争中的报道给他留下来最深的印象,“在战争环境中采访非常艰苦,白天在原始森林中行进,夜晚栖身于草棚中,随时有遭受袭击的危险。”他说。

而马胜荣在斯里兰卡担任首席记者的两年,也恰好出于这个岛国种族冲突的高峰时期,所以还曾采访过政府与泰米尔猛虎组织的谈判。

(名誉院长马胜荣为新闻学院同学们带来讲座)

此外,马胜荣还曾随团采访领导人出国访问。对此,他说:“随团采访领导人出国访问同样是一项不容易完成的任务。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多次随国家主席、政府总理采访,可以说是比较充分地体会到报道的难度。我印象最深的是1993年随江泽民主席到美国的西雅图和其他一些国家的采访,其中安检是最为严格的。”在提到会议采访前的安检时,马胜荣记忆犹新。

国际新闻采访思考

在新华社工作近四十年的马胜荣对国际新闻采访颇有心得,他就“国际新闻的本质是什么,应该怎样认识和报道国际新闻”谈了七点:一、客观性是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要特征,内容的客观是首要的、是基石,报道形式只是基石上的建筑;二、客观的隐蔽性;三、“思维偏移”现象,记者作为认识的主体,在实践上的局限性会影响思维的正确性;四、“价值取向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五、理性因素;六、如何克服制约因素;七、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客观性;八、价值取向与客观性。

其中,马胜荣特别强调了记者的三个基本素质:理性素质、社会素质、实践能力。他认为这三点对于一名记者极其重要,记者要提高观察所要报道的对象的能力,力求克服“客体隐蔽障碍”,还要重视价值取向问题。最后在回答了同学的提问后,结束了这场讲座。

(在场同学参与互动)

马胜荣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期间一直站立,不时在座位间走动。67岁高龄的他仍将自己的知识传播给后人,一代新闻人,如此风范,可敬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