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
08
2014.05

作者:
原昕宇 摄影:赵霄宇

编辑:

台湾淡江大学赵雅丽教授讲授“意义科学的实践之路——口述影像”

说话、沟通真的是一个本能么?沟通到底有什么意义?传播学到底在教什么,这个专业又到底能做些什么?5月6号下午两点半,来自台湾淡水大学的赵丽雅教授针对这些问题在新闻学院学院楼多功能厅进行了题为意义科学的实践之路——口述影像、创意研究与科普传播的专题讲座,由于时间限制,本次讲座只涉及了口述影像方面的内容。

(赵雅丽教授在新闻学院讲学)

口述影像是指在不干扰正常节目中的声音和对白部分的情况下,将影片中的视觉成分,如空间布景、场景、人物表情、动作等用语言加以解释与描述的技术。在赵教授眼中,口述影像是“从意义版图边缘展开的传播旅程”,是“意义研究的基础”。讲座中,赵教授从意义层次分析、意义产生机制、意义本质探讨、意义完形研究等方面,向大家展示了她在口述影像研究领域的重要发现,并与大家一起探讨了传播学科的意义所在。

赵教授说,多年前老师一句“为什么要花钱去学沟通说话?”让她产生了自我的困惑与提问,也正是这一连串的问题,激起了她对于传播学科意义的探讨,让她在意义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她坦言,自己始终追求说明传播是什么,最大的企图心就是把传播学门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可辨识性的学门。“这么多年我就循着这条线走下去,我发现传播是一个跨领域学门,是在‘借火’。”赵教授说,“从前人们认为传播学就是研究媒介,但是媒介不停在向前走,知识跟不上了。其实媒介就是媒介,是没有生命的,真正有生命的是媒介中的内容。”

(讲座现场)

而赵教授真正实现自己对传播学的定义,还是得益于对于口述影像的研究。“意义,从一开始就是研究的核心。”赵教授表示。她坦言,在接受朋友邀请进行口述影像相关制作与研究的最初,曾担心过这方面的研究会耽误自己长期以来在其他领域的研究进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困难也一度难以克服,尤其是对于“看见”的定义,曾让她极为神伤。“视觉跟言辞符号本身就不一样。到底什么是看见,我查过社会学科方面的资料,但是却没有得到有用的信息。那么,看见的内容呢?可以看到真实么?我们看到的只是媒体让我们看到的,别说是媒体作假,筷子插在水里,看起来都会弯折。”最终,在病理学还原上的发现,使她实现突破,认识到要想了解看见,就要以看不见为底,相应的,想知道传播是什么,就要首先明确其不是什么。“越是了解边缘,越是了解核心的特质。”赵教授说。

本次讲座是赵丽雅教授被聘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客座教授后的第一场讲座,在讲座结束后,赵教授微笑着说:“我很感谢有机会能够跟大陆的学生进行这样的交流和探讨。”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总结道:“赵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探讨了一些学术问题,我相信来听的同学一定都听懂了。但是除了内容,我希望大家更多去领悟真正的学术研究艰深的过程。赵教授从她的困惑中发现问题,这种现有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真问题。解决特殊问题的时候只有一种特定的方法,触类旁通非常重要。作为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为什么我强调要多听讲座,尤其是高水平讲座,独特的讲座,收获一定很多。热闹的讲座有他们的好处,但是学术讲座应该是冷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