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清,大理兴”。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边,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改善好洱海水质,他表示:“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民族地区环境传播与公众参与”调研组于2015年1月19日抵达双廊、大理古城等地,通过发放问卷、田野调查等方法,调研大理环境传播的效果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情况。初步调研结果显示,大理州在环境管理、特别是鼓励民众参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举措,受到大多数受调研的本地居民、游客和环保热心人士的称许。
(大理地区游客接受学员访谈)
大理州环保局:公众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助力
大理州环保局法规宣教科科长张月生,1月22日下午接受重庆大学调研组的访谈时说:公众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助力。目前洱海周边的整治活动,与公众的积极参与分不开。
(学员们正在准备采访提纲)
甚至那些对政府环保工作常持批评意见的人士,如施怀基等,张月生也持一种积极看法:“老百姓更多的是把眼光放在当下,但是这些同志眼光看得更加长远。他们所举报的事件都是属于社会上的公共环境事件,我们更多的是想请他们发挥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在环境保护和洱海保护上,以他们的层面、他们的圈子来帮助我们的工作。”他介绍,2014年5月,州环保局局长李继显专门邀请了民间人士举行了“大理下午茶”的公共论坛,讨论关于洱海的客栈排污、水质状况和整治方案。当月,50名民间志愿者成为州环保局的“洱海义务监督员”。
张月生提到,双廊排污事件就是典型事例,它是由环保热心人士持续举报、政府部门积极介入,“从不好到好逐步转变的过程”。自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正式实施后,州环保局加大了对双廊的排查力度。通过官微@大理环保,环境监管部门把对双廊经营的218家客栈的排查情况逐日公布在网上。“哪个客栈有问题,我们查哪个”,而日常监督,“需要这个(公众)支持。”
调研组在双廊镇实地调研的初步结果显示,双廊客栈联盟对政府的环境管理工作态度不一,但对环保热心人士持有比较强烈的负面态度,说明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性。
牵手民间力量 共谋洱海生存
“面朝洱海、春暖花开”吸引来的新大理人,曾登上万里之外《纽约时报》头版,成为中国逆城市化的典型。据《云南日报》消息,2013年大理市外来流动暂住人口已达5.6万人。调研组发现,初始对外来人士持普遍欢迎态度的大理本地人,开始对外来者有了不同看法。
2014年10月,大理民间发起了“伪文艺地摊滚出大理人民路”行动。“票房炸弹”《心花路放》对大理“一夜情之都”的描述,更是触痛他们的神经。
张月生说他“没有看过《心花路放》”,但“旅游肯定会对生态有破坏。”人口膨胀是“悬在大理头上的利剑”,他说,“我们面临的巨大问题是洱海周边有80万人,但是它的承载能力理论上不能超过50万人”。
“把群众引进来,就是给予新大理人一定的环境意识,创造条件去接触他们”,张月生说,“有一批比较有名的文艺界人士,包括旅美华人,我们平时还是跟他们有所沟通,看他们对这边的工作有什么意见和新的想法,我们都会接纳。让他们把外面见到的和大理这边的情况相结合。所以,现在洱海周边开展的一批一批的执法活动,与他们的协作和倡导是有关系的。”
但“部分新大理人不是很有环境操守”,张月生特别指出,受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一小部分人变成生态蛀虫,在大理周边进行活动。”
“这些人来到大理肯定会走,我们50、60万大理人怎么办呢?我们不能因小失大,说实话他们对我们地方的带动作用确实有限,但是我们周边多少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不能以他们的生存为代价来做这些事情。”
目前,大多官方机构把微博当做“宣传口”,张月生身兼行政执法与宣传二职,他对这种一体化解释道:“大理州环境监察支队须经法规宣教科的授权,才能进行执法,而把公众的投诉平台放在法规宣教科,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工作机制更顺”,保护洱海“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把群众引起来,另外就是行政执法和建设项目。微博这些都是在《新环保法》的理念下做出的努力,一切都是保护洱海出发,主要我们要发动群众。”
他说,“保护洱海,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这个方针和政策绝对会给的。而且以后会更好,为什么呢,我们习大大也来了,对洱海保护做了一系列批示,这条路线只会越走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