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
11
2015.02

作者:
刘洲 摄影:刘洲

编辑:

重庆晨报人物报道:“董天策:半路出家的新闻学者”

说起自己的学术之路,董天策表示,专注当下是成功秘诀。

董天策,1963年生,永川水碾人,四川大学文学博士,现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副会长、全国新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委。2008年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重庆晨报记者 刘洲 报道

很多人将新闻当成理想,驰骋字海,以笔代剑;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则将新闻当成一种态度,踏路学海,以梦树人。

他很少谈理想,因为他坚信当下为重,这是董天策为人处事的理念,也是他追梦的方式。从何埂区中心小学的语文老师到全国新闻出版领军人,在新闻学这条路上,董天策不知不觉走过了25年。

歪打正着入行新闻

1978年,董天策初中毕业后中考,因成绩优异被永川师范录取,2年后毕业,分到当时的何埂区中心小学初中部。怀揣着大学梦,他业余自学英语,并在1982年高考前3个月决定参试,考入现在的西华师范大学,就读汉语言文学。谈及自己过去的经历,董天策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偶然。

大学毕业前,董天策被保送读研,专攻唐宋文学。1989年研究生毕业,他进入电子科大人文社科系任教。如果不是当时系主任安排他讲授传播学这门课,也许如今他会是一名唐宋文学专家。

那时传播学被引进国内不久,处于起步阶段。“当时真蒙了啊,我还不知道传播学是什么。”“只好边学边教。我托北京、上海的朋友到处买书,在上课前的暑假赶紧学习。”

不知不觉中,董天策的学术研究道路已经出现了重要转折。

专注当下自然优秀

1993年,董天策出版专著《传播学导论》后被川大看上,想将他调过去任教。眼看离原来的专业越来越远,董天策犹豫了,彼时他也不知出路在哪里,但他知道自己必须下定决心,重回专业还是彻底转行。

董天策最终选择了后者,1996年春进入川大新闻学院。但选择并不等于丢弃,古代文学的专业功底对他的人生观和治学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他能成长为著名新闻学者的原因之一。

因为是门外汉,董天策在新闻研究上非常努力,不断发表论文,出版著作。2001年,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他的论著被引用数在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中位列第7。2000年,暨南大学向他抛出了橄榄枝。2年后,他南下广州。

“目标和理想是比较模糊朦胧的东西,有人问我怎样做好十年后的人生规划,我告诉他不要管十年以后,现在把你的工作做好,做好每一天,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你不想优秀都不行。”

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董天策的新闻寻梦道路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扎实。因其在中国新闻学界的建树,他成为了中国新闻奖和长江韬奋奖的双料评委。

护航年轻一代梦想

在追寻自己新闻梦的同时,董天策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的新闻梦,他新闻学者身份的另一面,就是新闻学导师,他投入精力最多的也是在培养优秀的新闻人才上。

从1999年到如今,董天策招收的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已超过百人。他最大的欣慰是:年轻学子的新闻追求从来都没远去过。“重大一个工科专业的学生,强烈要求转到我们新闻学院来,如果不让转学,他宁愿退学,重新参加高考。”

为了发展家乡的新闻教育,董天策应重庆大学之邀于2012年底回到远离多年的故乡。他说,能够服务乡梓,对重庆的新闻教育尽一份力,深感荣幸。

2013年,他牵头增设“新闻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在重大初步构建起本-硕-博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他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引进优秀师资,修订本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譬如,2014级起,本科专业开设了“自由写作”、“诗文名篇诵读”两门课,前者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写50-80篇博客文章,后者则要求学生背诵指定教材的200篇诗文或《论语》或《唐诗三百首》或《古文观止》。

近年来的媒体转型与变革,促使全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大力改革创新。董天策对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方向非常明确。在他的努力下,相信未来更多怀揣新闻梦想的人,能如他一般,在各自的追梦之旅上遇见各自的风景。(来源: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