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所拥有400多名学生的学校,和其他中小学一样,学生的年纪从六七岁到十六七岁都有。这又是一所和其他中小学不一样的学校,不仅仅因为这里的孩子80%以上都是土家族、都来自单亲家庭,更是因为这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着另一个身份——留守儿童。他们吃住在学校,他们一年只能回家2-3次,他们中的很多人在2岁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爸爸或妈妈,对他们来说学校就是家,而家就是这所修葺在石柱县县城边沿一间简陋汽修厂旁边的学校——石柱县(留守儿童)精英学校,这里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世界。2014年暑期,由于参加共青团重庆市委主办的“五彩石”志愿者帮扶项目,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志愿者同学们第一次走进了这所位于石柱县的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和农村贫困儿童开办的民营学校。学校的运行状况、孩子们艰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还有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家庭温暖的向往冲击着志愿服务团队每一位同学的心,学院团委当即决定对口支援精英学校,虽然力量微小但却希望能成为照亮这些留守孩子梦想之路的路灯。时隔一年,2015年暑期,又一批志愿者们回到这里兑现曾经许下的诺言——将一个崭新的图书室捐赠给学校、捐赠给这群不幸但可爱的留守孩子们。
关于这个崭新整洁的图书室,关于这1000多本精美的书籍,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殷豪,新闻学院团委学生会主席,也是接触这些孩子的第一批志愿者之一。2014年暑期,他跟随学院老师来到石柱县(留守儿童)精英学校,学校的情况以及孩子们的生活状况令他印象深刻,他说那个时候他就在想能不能尽自己的一点力量来给这些孩子们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几番思量之下,他决定给这些没什么课外书的孩子们建一个图书室。捐建图书室,最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单靠学院团委学生会的力量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资助这个活动的。几经周折之后,高中时给(残疾人)特教中心募捐的经历提醒了他,他开始和学院团委书记周莹莹老师沟通看能不能通过义卖矿泉水的方式来给这些留守孩子们募集建设图书室的资金,这个方案在老师和同学们几经讨论、反复修改之后最终得以实施。
2015年初夏,顶着炎炎烈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团委学生会的同学们开始联系肯同意赊账的供货商,协调学生会的同学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的一、二、三食堂设立义卖点。同学们的爱心如同潮水一般将这个最初的构想变成了现实,而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很多事让我们难以忘怀。“最令人感动的是义卖时一位材料学院的老教授,他了解到我们义卖的目的和赠书的想法之后果断地捐了1000块钱给我们,却连一瓶水都没有拿走,这件事给了我和同学们很大的鼓励和动力,让我们更加觉得正在做的事情意义非常。”殷豪说。
2015年5月,学院用义卖所得的善款购置了1000余册图书,“五彩石”志愿服务团队的同学们赶在六一儿童节前一天将这批图书送到了石柱县(留守儿童)精英学校。时至暑期,为了发挥这批图书的真正作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又一批“五彩石”志愿者来到石柱。在探访贫困留守儿童家庭的同时,同学们用三天时间将这1000余册图书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整理、登记造册,小心地给每一本图书都贴上了索引标签,并用共青团重庆大学委员会以及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下拨的经费给孩子们购买了四个大型书架。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帮助孩子们积累作文素材,志愿服务团队的同学们还为孩子们专门订购了《读者》和《课堂内外》等杂志。2015年9月1日上午9点,同学们准时参加了精英学校2015-2016学年度第1学期开学典礼,并在典礼上将“五彩石”图书室以及其他物资悉数捐赠给学校,为4个月以来的义卖捐赠图书室活动画下了完美的句点。
为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在刚刚结束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志愿者同学们经过精心备课开展了以“名人故事”和“寓言小课堂”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在活动中,志愿者同学们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如何深度阅读,引导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收获感悟。
“对于留守孩子们来说,最让他们受伤的不是贫困的生活,而是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每个周末、每个节日。每逢节假日看着孩子们眼中的孤独和悲伤,身为一名教师、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觉得非常心痛但又无能为力。”精英学校党委书记王健老师如是说。他是这所学校的创办人,为了孩子们有书读他付出了很多,四处筹措学校运营经费、让孩子们能吃饱穿好已经占据了他绝大部分的时间,再难有精力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内心,而志愿者们要做的就是借助书籍的力量为留守孩子和贫困孩子们驱散孤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塑造梦想。
“看到图书室真正建好、所有工作都尘埃落定的那一刻,我几欲落泪。不仅感动于孩子们看到图书室时眼中绽放的光芒,更感动于所有为这个图书室的建成奉献过力量的老师和同学。”毕业典礼结束后,殷豪同学如是说。或许这些书籍未必能够让这些留守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提高多少,但是我们希望至少这些书籍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一扇通往多彩世界的美妙之窗,一扇通往梦想之路的希望之窗。
撰稿人:梁晨
责任编辑:周莹莹
图片编辑: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