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
25
2016.10

作者:
新闻学院 摄影:新闻学院

编辑: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载文报道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办学创新

日前,新闻学院董天策院长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专访,介绍了学院办学创新的一些探索。10月25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第8版《传媒教育》刊登本报记者李明远的报道,题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坚持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现将全文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发版面)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坚持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本报记者李明远

“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统媒体和整个传媒产业的重构是前所未有的。面对这样的变革状态,不仅传统媒体人在融合发展中苦苦探索,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教师、学生心态也比较焦虑。”10月15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传媒正处于范式革命、颠覆式创新过程中,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董天策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应坚持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他也向记者介绍了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创新做法。

回归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截至目前,我国传统媒体转型还未能看到非常成功的案例,新闻学界对于业界现状、问题和对策的探讨也很多。对此,董天策保持审慎的态度。他认为,比起纠结于一些不能真正改变现状的探讨,新闻传播院系应集中精力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

“现在很火的新媒体、自媒体的运作者与经营者,很多都是具有很强采写能力、新产品研发能力的传统媒体人。”董天策观察到的这一现象让他确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最根本的内容生产能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基本的新闻采写编评摄制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对信息的提取及综合能力,思考的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这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如果不到位,学生就缺乏核心竞争力。新闻传播教育界应该冷静反思,当媒体大变革时代来临时,到底什么是新闻传播教育不能够忽略的根本。”董天策表示。

在董天策看来,新闻传播教育要和新技术、新媒体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既具有专业能力与底蕴,又掌握新技术、新媒体,最终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专业人才。

走特色化个性化办学之路

走特色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办学之路,是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必然选择。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方面的特色发展已经有了眉目。例如,互联网与社会治理这个研究方向有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进行。又如,新闻法与媒介伦理是重点建设领域。在法学院的支持下,新闻学院2013年在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立新闻法学研究方向,连续3年招生,目前已招收了11名博士生。

除了以上两个交叉学科方向有特色外,在最基础的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传播史方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也有重点探索方向。例如,传媒理论与传媒文化领域研究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又如,作为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的新闻业很发达。新闻学院以抗战为中心,把民国时期新闻传播史研究作为重要研究领域。

此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还在公共传播与策略传播等方面进行探索。“我们希望通过学术建设,通过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促使科研反哺教学,让教学在更高层面上开展。”董天策表示。

推进大类培养与创新课程

近年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在不断探索,其中比较大的调整在于实施大类培养。“大类招生培养是通识教育,培养的主要目的在于厚基础、宽口径。”董天策表示,大类培养强调人文社科的基础、底蕴的训练。因此,课程结构方面加大了人文社科方面的内容。

在大类培养时,重庆大学通过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开设了一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特色课程。董天策向记者介绍了其中两门特色课程。例如,在自主写作课程中,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在两年时间内写50—80篇博客文章。其中,有一篇作品在省级刊物或两篇作品在省级以上专业网站发表,就可以通过考核修完学分。又如,人文社科经典导读课列出了四五十本图书,学生通过聆听十七八次系列辅导讲座,重点阅读三到五部作品,写出读书报告,最终通过审核组考核,就能取得学分。

董天策认为,如何在厚基础、宽口径基础上强化专业能力,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时必须解决的问题。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对于实践教学的改革也在逐步推进。“传统上把实践教学分割开来,拆成各种各样的‘零件’,再做一些实践、实验。做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培养缺乏整体观念,拆分后变得很机械。我们要逐渐引导学生创作完整的新闻作品。”董天策说。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将学生以三五个人作为一个工作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件新闻作品。例如,设计一份报纸、一个网站,拍摄微电影、纪录片等。

目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已经与新华社重庆分社、重庆广电集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出版集团、华龙网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学生实习基地。“我们期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研发一些新产品,在正规的媒体平台发布。把理论和实践,校内和校外的实践结合起来。”董天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