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新闻 > 正文 >
31
2017.03

作者:

编辑:
张伟伟

“新华国际大讲堂”走进重庆大学

3月30日下午,“新华国际大讲堂”走进重庆大学,新华社国际部地区报道中心高级记者凌朔以“大中国的小记者”为主题,与新闻学院师生分享了自己作为驻外记者的经历与感悟。本次讲座由新华社国际多媒体采编中心、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主办,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团委学生会承办。

“新华国际大讲堂”是以讲座或嘉宾访谈的形式,携资深新闻从业人员走进高校,让同学们和新闻人面对面,在带给同学们国际资讯的同时,也可以分享新闻人的故事,让大家了解一条爆款新闻是怎样完成策划、采编,最后是怎样艰难出笼的。

(新华社国际部高级记者凌朔)

主讲人凌朔曾任新华社曼谷分社记者。2016年,他参加了由中宣部、中国记协组织的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并在全国总决赛中荣获“最佳选手奖”。

(新华社、市委宣传部及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讲座)

(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致欢迎词)

现场是一个记者的生命,是一个记者的法宝

凌朔从“记者的现场”谈起,他认为“现场是一个记者的生命,是一个记者的法宝”。如果记者不去现场,想象和现实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每个记者都必须去现场采访新闻。2005年至2008年,凌朔在泰国亲历了1次军事政变、3次大选、24次内阁改组、N场大规模示威活动,每一次总是深入现场采访。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到了现场就会有真相吗?

真相是每个记者的采访动力和报道目标。通过在曼谷的采访和泰国北方、中部等各个地区的采访,凌朔发现不同群体对同一事件的评价也会迥然不同。这样的采访经历告诉大家:“事实的真相是由一次次针对不同群体的采访中得来的,没有轻易得到的真相。”凌朔说,“记者的功夫就是跑。”11次去泰国动乱地区,3次登上泰国的航空母舰,新闻与真相都是一次一次跑出来的。

面对突发新闻怎么办?

凌朔讲述了自己报道2006年曼谷政变的经历。在泰国朋友提供线索后,新华社十点整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向全世界报道了曼谷政变,领先西方一小时,打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快讯胜仗,形成了新华社在泰国以快著称的口碑。从此,新华社成为泰国唯一的手机快讯提供商。

记者的朋友圈很重要

凌朔说:“现场很重要,聊天很重要,朋友圈更重要。”他和大家分享了在老挝偶然走进总理府并由此结识老挝总理的经历。谈到老挝副总理为他的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时,凌朔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再次强调了“朋友圈”的重要性:“记者的朋友圈有时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救命稻草。”除了官员朋友,凌朔还有很多平民老百姓朋友,不仅包括出租车司机、农民,还有动物园的饲养员,他认为“朋友与朋友之间是不用钱的,需要靠真心去经营、呵护。”

 

(现场同学认真聆听讲座)

记者要有高情商

凌朔强调了情商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性。他和大家分享了一次新闻发布会现场的巧妙提问让泰国前总理沙马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历,这不仅迅速拉近了记者和受访人的距离,更为新华社在泰国当地的报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沙马总理的帮助下,凌朔打破泰国新闻报道的禁区,成为二十年内首位采访到泰国国王的记者。

守望新闻,成为专家型记者

“对于记者的人生来说,需要一个守望和规划。”凌朔提出,一个记者应当“从新闻报道走向新闻守望”。他认为只有大家立志成为一名专家型记者,才能在新闻报道中体现更高的深度和更强的力度,这样的新闻报道才更能打动人、说服人、影响人。

凌朔以一句话作结:“当你身处险境的时候你会发现,不管你是小记者、大记者、好记者、坏记者,背后都有一个大中国。作为驻外记者,时刻不能忘记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身份,要时刻不忘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田帆,新华社原副社长、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马胜荣专程出席讲座,并先后讲话。

 

(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田帆讲话)

 

(新闻学院名誉院长马胜荣讲话)

重庆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专家组组长朱东,重庆之声主持人穆克非,新华社国际部主任编辑刘春燕、记者周喆、陈璐,新华社重庆分社记者周文冲出席了本次讲座。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