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区报纸的定位与竞争策略
(《国际新闻界》2013年 第2期 102-110页)
摘要
中国社区报纸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关键时期,本文从中美社区报纸比较、社区报纸与都市报纸比较、社区报纸与新媒体的联系三个维度展开观察和思考,对社区报纸的定位、办报策略及未来走势进行论述。
关键词
社区报纸、比较、定位、竞争策略
Positioning and Competitive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Newspaper
Abstract
Community Newspapers in China is now at a crucial stage. The study was based on three dimensions of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which are the comparison Perspective of Sino-US Community Newspaper, the comparison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Newspaper and City Newspaper,the relation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Newspaper and New Media.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positioning of Community Newspaper, strategy and future trend.
Key Words
Community Newspaper,comparison, positioning, competitive strategy
社区报在传媒业发达的美国有两百多年的历史1,是随着城镇的扩张逐步发展起来的。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多数传统大报受到冲击,利润大幅缩水,基本结束了报业的“厚利时代”。而广告结构不同的社区报受到的影响却非常小,社区报吸引了媒体人和投资人的关注。
社区报在我国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所面临的最大困惑是:能否照搬西方社区报的发展经验?如何与本地区影响力最大的都市报纸竞争?如何在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下规划未来的发展?而回答这三个核心问题,需要从国际同类报纸比较、社区报纸与都市报纸比较、社区报纸与新媒体的联系这三个维度展开观察和思考。由此我们看到,尽管社区报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大多还是对国外特别是美国社区报的经验介绍、对国内个案的总结,或是对这类报纸发展历史的梳理,还不能很好地回答以上问题。这项研究迫切需要进一步开阔视野,加强前瞻性,以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实践价值。
一、报纸的定位与主旨:以中美社区报纸的比较为依据
在分析与借鉴以美国社区报纸为代表的西方经验的同时,重比较,找差异,才能提出合乎本国国情的社区报发展战略。这一视野的重点是解决报纸定位和办报思路问题。
无论是家族或个人拥有的社区媒体还是报团旗下的子报,美国社区报通常采取以下三种运作模式:
1.旗舰报服务于整个郡县,细分市场则由不同小众出版物覆盖。
2.主报聚焦于郡县所属的几个繁华城镇,其余市场由杂志、网络、电话黄页等衍生产品覆盖。
3.由不同社区报组成报团,随着条件成熟,逐步覆盖全市场。
与美国社区报的模式不同,我国社区报的主办单位主要是报业集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运作模式:
1.有独立出版刊号的社区报,大多选择与当地政府、单位合作办报。
2.由报业集团主办,尚未取得独立出版刊号的社区报,采编印刷依托母报。
3.其他社区报形式:由政府主办的社区报,以宣传为主;由居民创办的社区报,以服务社区为主;由公司创办的非法小报,以盈利为主。这三类刊物都没有正式出版刊号,属于内刊,原则上不能公开发行,也不允许经营。因此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国内社区报不存在由家族或个人拥有的社区报,中美社区报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在报团的性质、办报的主旨、规模数量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
(一)报业性质不同
在西方,媒体就是企业,有资金就可以新办或并购媒体,美国社区报的产权属私人、家族或报团所有。私有化决定了国外报团旗下的社区报在自由市场竞争中以盈利为首要目的,完全商业化;家族或个人拥有的社区报则属于半商业半慈善性质的。
我国社区报为党的机关报报业集团管理下的子报,产权属于国家,非私有。有学者认为中国报业“没有资本家既得利益的干扰,可排除过度的商业化……彻底根绝色情、暴力与犯罪新闻,完全服务公益”(李瞻,2008)。作为国有报业集团的社区报,首先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甚至成为公益媒体。
(二)城市社区的文化差异反映在办报主旨上
中美社区报都强调“服务社区”,但因社区文化的差异使“服务”具有不同的内涵。
传播学者W•兰斯•班尼特指出,新闻业是“理解政治和国家治理的关键”,传媒成为美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赵文荟,2007)。美国较重视社区自治。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美国最值得骄傲的不是国防和经济上的成就,而是美国人以志愿者身份投入社区服务的“社区精神”。社区委员会的委员们是不拿报酬的义务工作者,承担社区互助和公益性服务职能的非营利组织完全依靠志愿者的奉献。因此,某种意义上说社区自治就是志愿者自治(尹保华,2012:167)。美国社区报是作为一个自治机构而存在的,有数据显示71.4%的社区报人介入社区事务(陈凯,2011:15)。有的出版人通过社区报的报道和评论来参与社区治理,有的则直接进入社区委员会或当地政府参与社区事务。因此,美国社区报的“服务社区”主要体现在对社区事务的报道和参与上。可以说,美国社区报的“服务社区”同时也在“服务政治”。
在我国,“服务社区”的涵义则不完全相同。图书馆、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由政府出资规划兴建,而非当地居民自治的结果。居委会作为党和政府的基层组织,管理社区事务。因此,由志愿者体现出的“社区精神”在中国还不普遍,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居民小区的自治上,而这种“小区自治”也还尚属于浅层次的“准物业”管理。因此,美国社区报的“服务社区”同时也在“服务政治”。而国内社区报的“服务性”更多地体现在沟通政府与居民,为居民提供信息参考等方面,即“服务民生”。
(三)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要决定社区报的数量
中外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同的。美国城镇化水平相当高,各城镇或社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较小。到2006年,美国的小城镇数量在4万个以上,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郊区小城镇中(李苗,2012)。“在美国,大多数社区小报时日久远,像社区中的老教堂一样满含琐碎记忆”。
与美国社区报的发展背景不同,我国社区报是在近些年的城镇建设中逐步出现的。我国城镇建设起步较晚,发展较快,但城镇化率不均衡。城市化率与人均收入相对应,优先发展的地区发展较快,使不同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因此,不可能像美国那样“有社区的地方就有社区报”。在这样的办报背景下,参照创办社区报最理想的条件“成熟社区和高素质受众”等(陈凯,2011:165),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在所有城镇或社区创办社区报的条件。因此,不能盲目跟风去办社区报。
(四)最大的差异在于管理体制不同
任何国家的新闻事业,必须服务它所依附的政治制度,及其生存社会的价值标准,这是一项必然的选择(李瞻,2008)。80年代以来,全球传媒业最发达的美国对传媒直接的管理从“少管理”降为“零管理”(赵文荟,2007),即美国政府并不对媒体进行“直接”管理,而是依靠法律和行业自律进行管理。美国社区报和大报一样,在“民有、民治、民享”的社会环境中对社会生活进行探照灯式的聚焦。有人形容美国记者和政客之间的关系是“看门狗”和“盗鸡贼”,“看门狗”叫得越早越响,“盗鸡贼”就会越早放弃。美国社区报在报道政府工作和公共问题时,更多的是采取这样一种舆论监督的角度。
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制度不同,管理体制也不同。国内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即“党管媒体”,所有报纸只有经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申批,取得出版刊号,才可以公开发行。报纸的生死不完全由市场决定,报纸的退出或并购更多的是行政行为,而非市场选择。
“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给报纸的内容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我国社区报大多采取与政府、单位合办的形式,这种“合作模式”使社区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区“党报”的特点。在社会转型期,这样的合作关系是微妙的。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矛盾、问题不断。迈克尔.舒德森认为,新闻建构过程中最重要的过滤装置,就是“我们所呼吸的文化空气——我们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氛围,它们会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可以说的,而另外一些是不能说的”。而那个“文化空气”,部分是统治集团和机构所制造的,但部分也是各种社会语境中自我发生的(舒德森,2010:164—178)。社区的工作由专业媒体进行报道,报什么,如何报,关系着这种合作关系的好坏。比如《“楼组互助基金”串联起楼上楼下》和记者手记《居民自治”与“新邻里关系”》这类报道是社区政府欢迎的,也是居民喜欢的。但对于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或质疑等事情,如何在报道时得到社区政府的支持和配合?至于批评报道,就更容易得罪社区一级政府的领导,使这种合作关系产生危机。
总之,这种合作机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社区报的报道空间。只有在资源开发利用上扬长避短,在转型期兼顾对政府机构的桥梁作用和对读者的服务功能,才能使这种合作模式持久,即中国的社区报应坚持“政治正确”的原则,对政府“帮忙”和对居民“帮助”;社区报应是政府的耳目喉舌,是沟通政府和居民的桥梁。在这样的角色定位下,社区报可以既报喜又报忧,在居民心中建立客观公正的公信力;而通过社区报的参与促进问题的尽快解决,无疑对政府形象的建立也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国内社区报可向公益型媒体方向发展,并在服务“民生”中促进社区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
二、报纸的特点与竞争策略:以社区报与都市报对比为参照
研究社区报务必通过与性质和功用最相近的地方报纸的比较,发现其差异化的要素,从而总结竞争优势,提出竞争对策。这一视野的重点也是解决报纸本身的竞争策略问题。
(一)社区报的特点
有人形象地把都市报比作“职业靓女”,把社区报比作“家庭主妇”(王首程,2007)。具体来说,与都市报相比,社区报有以下特点:
1.相关性和“粘性”
学者张国良和祝建华在《what’s news in China》中认为:“重要和相关经常不相一致。在重要而不相关的新闻与不重要(而相关)的新闻之间,受众多半会选择后者”。社区报正是通过这种“相关性”建立起与居民间的“粘性”。美国有很多社区报的家庭渗透率极高,有些甚至超过100%,如《每日纪录》。高渗透率的社区报常成为社区第一媒体。
2.发行量较小
社区报的发行量比都市报少得多。我国的社区报一般采用免费发行的方式,发行量多少应主要根据成本来确定。发行量小,不利于吸引广告;而增加发行则意味着增加成本。因此发行量应适宜。在美国能吸引超市广告的发行量至少应在2万份左右,因此发行量只有7000份的《卡布罗公民报》不受广告商青睐,连年的亏损使其被迫于2012年10月停刊。我国办得较成功的《社区晨报》,每份报的发行量在2-5万份左右(倪杰,2012)。
3.服务于特定社区
都市报被称为“市民报”,主要定位于市民,面向全市发行。而社区报主要面向城市中某一社区或生活共同体发行。报道范围和发行范围太大的报纸属于都市报,而不是社区报。如号称东北三省第一份社区报的《新晚社区报》,其母报《哈尔滨日报》在2011年12月29日头版上这样介绍:(《新晚社区报》)“内容根植哈尔滨市700余个社区……发行范围为哈尔滨市八区、三市、七县……”这样的定位明显混淆了社区报与都市报的区别。在我国,像这类报名中带有“社区报”而未按社区报规律办报的报纸并不少。
4.突出普通个体
有人把新闻分为两类:“降落伞新闻”和“冰箱新闻”。“降落伞新闻”报道范围大,高高在上,读者只是地面上一个个类似蚂蚁的点,而非具体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陈凯,2011:117)。“冰箱新闻”指那些包含家人的新闻报道,它们常被贴在冰箱上。“冰箱新闻”通常配有照片,有时是集体照,照片中每个人的信息都进行具体的标注,而非只是集体的介绍。从面到点,正是“降落伞新闻”和“冰箱新闻”的关键区别。美国社区报《桑思博》通过“冰箱新闻”获得居民的喜爱和广告商的青睐,被居民称为“我们的报纸”,创办不久即赢利。
5.读者的人口特征更集中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高文化层次的《纽约时报》希望低文化层次的《纽约每日新闻》能存活下来,这样那些收入低的读者就不会转向阅读《纽约时报》,而冲走《纽约时报》的上层读者,使广告商的效益下滑(舒德森,M,2010:140)。这一例子充分说明“人口特征集中”是广告商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社区报作为一个细分市场,读者的人口特征更集中,适合于广告商投放精准广告,如《社区晨报》的属地化广告高达90%以上(倪杰,2012)。
6.运营成本小
社区报要赢利就必须严格控制成本,而人力成本相对而言是最高的,因此采取减少采编、发行人员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为了节约成本,《社区晨报》成立了社区传媒有限公司,同时实行采编模块化管理。有些稿件通过联合策划、联合报道的形式实现共享,如光棍节、养老院的报道,实行低成本运作,尽可能实现“小也赢利”。
7.靠情感维系忠诚度
社区是一个“熟人”社会,社区报使这个特征更加明显,居民之间更加了解,对社区更加熟悉。维系社区报与居民的纽带主要是感情,社区报像自家人一样,能够了解居民心声,从居民角度着想,帮助居民解决一些困难,帮助社区治理走向成熟。
综上所述,不同的媒介产品应针对不同的消费对象,提供相应的产品。都市报提供实用和有趣新闻,社区报更注重实用性中的服务功能。都市报是休闲纸,社区报是“情感纸”。都市报关注城市的发展,社区报更关注居民所在社区的发展。都市报关注市民的休闲生活,社区报则关注居民(包括城区和郊区)的日常生活。总之,二者的区别在于社区报服务于较小区域。如果社区报覆盖的社区或共同体太大,则相应报道范围、发行范围也大,广告无法精准到达,更重要的是无法建立与居民之间的粘性。从以上分析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社区报与都市报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能把社区报办成都市报。
(二)社区报的竞争策略
正面竞争的结果通常要付出更高的代价,而社区报是差异化战略,即错位竞争。社区报的内容高度相关是其本质特点,只有围绕这一特点进行内容的策划,才能做出与都市报的差异性。
1.设置能建立“粘性”的栏目
通过栏目来建立与居民的“粘性”,形成良好的口碑,进一步增加广告的议价能力。在栏目设置上可以策划能让“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的栏目,如“个性宝宝”、“社区帮帮团”等。美国社区报上的“社区日历”是非常受欢迎的一个栏目,而《华西都市报》社区报2上的“社区大篷车”实际上就是中国版的“社区日历”。2013年1月18日“社区大篷车”通告了河滨社区放映免费电影、交子和水井坊社区自办达人秀、政通路社区免费写春联、西北街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等活动内容。这些栏目不仅能够吸引居民参与,也是在培养他们阅读社区报的习惯。另外,通过打热线电话报名等方式加强了与居民间的联系,并联络了感情。同时,这类活动属于公益性质,能够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得到居民的认可和好评。
2.从居民角度报道硬新闻
在我国,社区报与政府合作办报,决定了政府工作是社区报的必报内容,如何报道才能吸引居民,这是形成社区报口碑的一个重要竞争点。
美国总统大选是全球都关注的大事,当地社区报如何来体现相关性?《领航员》从与“社区”相关的角度切入体现新闻的“社区化”和“相关性”。2012年11月7日美国总统选举当天,网站上报道了相关新闻《奥巴马再次当选;共和党全胜罗利》,报道了北卡州长的选举结果,最后提到“新州长上任后如何解决Moore县的天然气问题”。从这篇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领航员》通过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落脚点“天然气”来体现这种“相关性”。从居民心理出发,考虑居民所思所想,关注居民心理才是赢得好口碑的关键。但要注意,社区报的生活化不同于都市报。社区报更像是一份餐桌报、邻居报,报道范围是有禁区的。也就是说都市报的内容不一定适合社区报,要找到与社区居民紧密相关的报道角度,同时内容要通俗而不庸俗、媚俗。
3.贴近=相关
贴近所在社区居民的生活,尤其是他们身边的生活,报道“灯下盲点”新闻,是社区报最大的一个报道空间。这正体现了社区报的最大优势:内容的“人无我有”、内容的高度贴近性或相关性。
新闻“相关性”其实就是“接近性”,但社区报的“接近性”主要体现在“地理相关”上,也就是说本地发生的新闻更容易引起居民关注,离居民越近的新闻相关性越高。《新民晚报》社区报——《科瑞专刊》的栏目“论坛话题”发起了一场“小区文明行为大讨论”,用漫画形式,通过采访小区居民,使一些不文明行为得到曝光。这个栏目针对社区居民身边的问题进行讨论,既吸引了居民参与,同时也体现了媒体的责任感。
“相关性”要求社区报关注与居民利益相关的新闻,关注居民身边的新闻,不论是稿件写作,还是新闻理念,都要从居民角度出发,“相关性”是社区报报道什么和按什么规格进行报道的首要判断标准。出于成本考虑,同属一家报社的社区报之间有时会共享新闻报道,但“相关性”要求不同社区报的内容应体现“差异性”。国内社区报在这方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同社区报记者联合报道却没有体现出各社区报的差异性,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社区报“相关性”的特点。
总之,社区报作为一个报业家族的细分品种,它的“家庭主妇”身份决定了其内容产品应平易近人,让人能感受到亲情,而非“遥不可及”,体现“情感纸”特性;“生活”特性决定了社区报应更多地关注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吃穿住行”,体现实用性。一句话,社区报应以“服务社区”为首要职责。
三、社区报的未来:以社区报与新媒体的联系为基点
新媒体时代,纸质媒体的劣势更加凸显。主要体现在时效性较差,互动不充分,产品形态单一,版面容量有限等方面。报纸的命运有可能像传统的胶卷相机基本上被数码相机取代一样,未来也许只存在少量的几份报纸,更多的将是无印刷发行成本的电子报以及适合于移动终端的其他媒体形态。虽然社区报眼下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相对其他类型的报纸要少,但从长远来看,发展新媒体不容忽视。这一维度研究的重点是解决报纸未来发展战略问题。主要分析新媒体可以在哪些方面弥补社区报纸的不足,进而提出社区报纸的新媒体战略,包括内容生产方面、活动组织方面、经营等。
(一)建立报网互动机制
报纸和网络不同的特点决定了社区报上的重点内容应是经过精细加工的深度报道;网络上的内容则是“短平快”,网络的空间特性决定了其可以承载形式多样的多媒体产品包括图片幻灯片和音视频报道等。
社区报的报网互动以报网互补、不削弱彼此优势为前提。当突发新闻发生时,大多数美国社区报会在第一时间以“简讯”形式发布到网站上;同时,派出背包记者,携带摄录设备或其他先进装备(如《谢尔比星报》配备直播车),使多媒体新闻报道能够及时发布到网络。在网络上能看到的基本上是“新闻摘要”,而要想知道更详细具体的报道内容,则要去阅读社区报。
总之,报网互动不是报网内容的彼此简单复制。因此,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在网站上看到。比如有些美国社区报就只把“社区日历”登在报纸上,而不放到网站上,这样做可以防止读者抛弃纸质版。
(二)充分考虑读者接触新闻的习惯
新媒体时代,读者接触新闻的习惯有所改变,大多数时候并不是通过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接触新闻。社区报应根据读者接触新闻习惯和路径的改变,及时调整策略。如很多社区报目前使用移动平台、社交网站如微博等,使用户更方便地接触社区新闻。上海《新民晚报社区版》等报社还利用自己开发的微博平台进行互动和活动预告等。《社区晨报》推出“二维码”服务,只要扫描一下报上的二维码,就可阅读其他社区报。但社区报是高度当地化的报纸,其他社区是读者所关心的吗?二维码在报纸上的使用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
(三)利用互联网技术填补未覆盖到的社区
随着城镇的发展,社区数量不断增长。我国城市化率最高的城市是上海,在其城市行政规划中,共有街道办99个、居委会3867个、村委会1622个、镇108个,合计5696个。上海《新民晚报社区版》覆盖了10多个社区,《社区晨报》覆盖了30多个社区。显然,大部分社区并未被覆盖。而依托母报的社区报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站。
与我国社区报发展水平不同,在“无报不成镇”的美国,社区报几乎覆盖了所有社区,同时社区报的独立网站使各类服务更加细致多样化。一些社区网站充分体现了“当地化”和“相关性”的特点,如Hyperlocal、Everyblock、Outsidein、Placeblogger和AOL旗下的公司Patch等。加盟Everyblock网站的城市约有20个,包括纽约、波士顿等大城市;在Patch网站上,可以查到所有加盟社区,如输入邮编则可查看纽约皇后区的East Meadow社区。这种细分建立在更小的“地理位置”划分基础上,体现了社区媒体的本质特点。
目前大多数只是建立了地方网站,还没有细化到社区。我国的社区网站在“地理细分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新技术手段解决社区报的覆盖面问题,将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四)通过互联网“大众生产模式”降低成本
发行量小的社区报需要低成本经营,节约生产成本是社区报生存的法宝之一。在新闻产品的制作中,内容或稿源通常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财力。如果在专业生产的同时,采取“大众生产模式”(Peer production),内容制作成本就会大幅下降。美国社区报大多采取这样一种协作生产方式进行新闻内容的采集,如雇佣专栏作家或采用博客内容等。《华西都市报》社区报等国内多家社区报均采取聘用社区通讯员的方式,以吸纳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报采编工作中。通常每个社区招聘2名以上特约通讯员,要求每月每人提供3篇以上稿件或新闻线索。这种方式比起为大型活动报道如“奥运会报道”等而临时组成的“草根通讯员队伍”来说,人员相对固定,他们更熟悉社区,更了解社区居民的所思所想。经过锻炼,这类特约通讯员将成为驻扎在社区的专业记者,持续长久地为社区报提供稿源。而且他们所具有的这种特殊人脉关系就是一座桥梁,能够为居民与社区报之间建立起一种信赖关系。而新媒体则提供了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平台,让居民随时随地参与其中。
(五)新媒体技术为广告经营打开一扇门
广告商之所以愿意在发行量并不大的社区报上登广告,原因在于能够精准地知道广告投向了谁。而大多数社区报网站在居民初次登录时,会要求先注册,一方面为将来网络新闻收费做准备;另一方面通过收集读者数据,可以精确告诉广告商哪些人在浏览网站,吸引广告。而对于那些在社区报上做广告的商家来说,如果能提供网络广告,则这种增殖服务会使商家得到更大的实惠。美国社区报网站通常设有分类广告免费发布区,这也是提升网站人气的一种方式。在一个社区或相邻社区进行交易是最便利的,因此这类广告常常受到关注。不论是居民还是商家,都可以在网站免费发布广告。社区报网站的分类广告通常是免费的,如果需要链接更多信息,则需要付费。另外,社区报纸需要组织活动吸引居民和商家参与,借此服务社区,吸纳广告。而网络作为“无处不在”的新媒体,尤其微博为活动的预热、现场直播发挥了纸媒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新媒体,是社区报长远发展的保证。
丹麦学者提出,21世纪,许多公司将被迫在一些复杂的技术领域竞争……技术融合是战胜这场竞争的关键能力。同时他们也指出,单独开发技术成本太高。竞争对手既是敌人也是合作伙伴。主要的挑战在于,为了利用双方都不单独具备的潜力,需要为结成战略联盟发现共同的基础(Boutellier,R等,2002:18)。因此,尽管新媒体技术不断更新变化,社区媒体的核心优势依然是“内容”和“服务”。做好内容,同时与新技术开发公司合作,充分利用新媒体,把内容产品更好地推销给读者,并为社区居民提供更贴心的服务,这是社区媒体人未来最值得不遗余力潜心去做的事。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社区媒体也必将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解决这些问题,并走向成熟。
注释[Notes]
1钟虎妹认为美国第一份报纸即创办于1690年的《国内外公共事件》,“同时也是美国的第一份社区报”,但这样一份只出了一期的印刷品,内容更多的是介绍是法国的情况,如关于法兰西国王丑闻的八卦消息;详述法国与印第安人的战时近况,包括英国的印第安盟军虐待法国俘虏。因此不具有当地居民生活高度的相关性,因此我们认为这份印刷品不是一份社区报。
22013年1月8日,号称“中国西部第一张社区报”的《华西都市报》社区报推出,免费发行,每周二、五发行,8个彩版。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陈凯(2011).《走进美国社区报》.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Chen,Kai (2011). Introduction to Community Newspaper in the USA, Guangdong: Nanfang Daily Press.]
李苗(2012).《县域城镇化问题研究》.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Li,Miao (2012). The research of County urbanization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李瞻(2008).报业与政治制度关联性问题论纲.中国传媒报告(浙江).
[Li,Zhan (2008). A study of the press and political system Relevance. Chinese Media Report (Zhejiang).]
倪杰(2012).渠道创新开拓蓝海.《新闻战线》,07,33-35.
[NI,Jie (2012). Explore the blue ocean by channel innovation, The Press, 07:33-35]
王首程(2007).社区报:在服务中与社区和谐共进.《新闻与写作》,08,28-29.
[Wang, Shoucheng (2007). Community Newspaper: Advance In harmony with the community together by service, News and Writing, 08:28-29]
尹保华(2012).《社区建设创新与社会管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Yin,Baohua (2012). Community building innovation and social management. Beij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ess.]
赵文荟(2007).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给中国新闻管理的启示.《现代传播》,05,58-61.
[Zhao,Wenhui (2007). Revelation to China news management from the U.S. government and media relations. Modern Communication (Beijing), 05,58-61.]
罗曼•鲍特利尔,奥利佛•加斯曼,马克•冯泽特维兹(编)(2002).《未来竞争的优势》(曾忠禄,周建安,朱甫
道译).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Boutellier&Gassmann&Zedtwitz(eds.)(2002).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future. Guangzhou: Guangdong Economy Press.]
迈克尔•舒德森(2010).《新闻生产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
[Schudson, M (2010). The Sociology of news.Beijing: Huaxia Publishing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