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
19
2022.06

作者:

编辑:
彭辉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举行“媒介批评教学与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线上座谈会

2022年6月18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媒介批评教学与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教授座谈会”线上举行,来自新华社、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和重庆大学的专家学者在线参会,共同研讨当前媒介批评的现实境遇,交流媒介批评的教学经验。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主持会议。


1A609

线上座谈会合影


会议开始,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致辞,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当前智能传播技术正在深刻重塑新闻传播生态,脱胎于传统大众媒体环境的媒介批评理念与实践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开展媒介批评学术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界与业界的理解与合作。他希望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能成为专家学者们良好的学术与教学交流平台,为国内媒介批评的学术与教学发展贡献力量,祝愿本次座谈会圆满成功。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

 

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带来了业界对媒介批评的观察与思考。他认为,从总体情况来看,学界对媒介批评的研究相对重视,而业界对媒介批评的认识则相对不足。媒介批评不仅是媒体工作者的客观需要,也是媒介发展的客观需要,新闻业务活动评析一定要有“局外人”的参与,专家学者的媒介批评能够给业界带来更客观更有学理性的评析、反思与建设性意见。马胜荣指出,媒介批评是关于媒介历史现状的深入思考,也是促进媒介理性发展、探讨媒介变化规律的重要动力,新闻教育必须包含媒介批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包括解析、分析、评估、推断和自我修正的能力。


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君超教授阐述了当代中国媒介批评的现实境遇与拓展空间。他认为,当前媒介批评发展迟缓,与20年的“科龄”不符,有重要分量的成果较少,业界与社会认可度较低。结合清华大学媒介批评课程开设及教学状况,王君超对媒介批评的科研与教学作了具体分析。他提出,学界同仁可合作撰写相关年鉴与学科报告,积极申报课题以形成群体效应,创建协会、研讨会、简报平台,从这三大方向努力,或能推动媒介批评教育的创新发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君超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雷跃捷介绍了文化学、哲学、文学等不同学科对媒介批评的关注。雷跃捷强调,对媒介批评影响最大的是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结合中国传媒大学与湖南大学媒介批评课程的教学经验,他提出媒介批评教学需有媒介批评的先导教材与课程,例如传播学理论、新闻学理论、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等。雷跃捷教授建议,学习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扩大媒介批评的学术视野。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雷跃捷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谢静教授分享了自己20多年来的媒介批评学术经历,认为媒介批评研究具有不同的研究视角。自己早期从事的媒介批评研究,主要是从新闻专业主义切入,近来从事的城市传播、组织传播等相关研究,侧重媒介的技术批评。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谢静教授介绍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媒介批评教学,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献、研习案例,教师组织线下讨论、讲授,重视学生阅读能力与反思、批判能力的培养。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谢静教授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陈龙教授回顾了中国媒介批评学术研究的历史,认为现今的媒介批评教材不够完备。陈龙认为,媒介批评是一个研究领域而非一个学科,基于大众传播媒体的媒介批评知识体系,难以解释现今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媒体现实。陈龙指出,当前面临媒介批评知识体系有待拓展,学界和业界应当共同引领媒介批评走向深度、理性,兼顾理论创新与批评“接地气”。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陈龙教授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郝雨教授认为,媒介批评的学科定位模糊,处于“边缘化”境地,不同的教材又“各说各话”,希望学界能够积极协同,组织力量编写高水平的媒介批评教材,形成相对稳定的框架。郝雨指出,当前媒介批评大都停留在宏大理论的探讨,不接地气,希望学术共同体群策群力,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媒介批评的力量。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郝雨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正强教授简要回顾了自己2014年以来从事媒介批评史研究的过程,120万字的三卷本媒介批评史即将出版。他希望,国内从事媒介批评研究与教学的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共同商讨,通过打造学术联合体、协作体,改善媒介批评研究“不温不火”的处境。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正强教授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丹副教授以“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学理性’探究”为题,探讨了媒介批评“学理性”的内涵和历史语境、“专业性”媒介批评的兴起与发展。媒介批评学术研究与批评实践的创新点在哪里?她认为,可以从研究方法的建构与拓展、理论资源的学科化与专业化、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践行等方面拓展媒介批评知识体系,推动媒介批评走向深入与繁荣。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丹副教授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吴明华副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媒介批评教学经验。她表示,通过借鉴国内外高校媒介批评课程的框架体系,借用女性主义批评、批判性话语分析、符号学等理论资源搭建了课程大纲,注重对学生的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知识、写作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如何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仍是摆在面前的一大挑战。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吴明华副教授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董天策教授认为,从早年的“读报与评报”,到现今的“媒介批评”,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媒介批评的研究与教学存在着诸多不足,学术研究有待拓展与深化,教材建设需要集体智慧,教学模式有待改革创新。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分析能力,对于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媒介批评教学正好可以在这些方面给学生以良好的训练。他希望本次座谈交流是一个良好的交流契机,国内媒介批评同仁能够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媒介批评的学术研究、教材建设与教学创新,充分发挥媒介批评教学在卓越新闻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董天策教授


图文:杨雨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