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
04
2013.12

作者:
新闻学院办公室 摄影:新闻学院办公室

编辑:

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则:客观反映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

北京消息:近日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参考消息》举行学术研讨会,总结该报改版发行两万期的经验,探讨继续办好这份报纸的举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新闻学院的教授、专家参加研讨会,对报纸的成功表示赞赏并对今后如何办好这份报纸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参考消息》从1957年改成报纸出版已经发行了2万期,发行量长期稳定在300万份左右,排在中国日报发行量的第一位,世界所有报纸发行量的前10位。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马胜荣在发言中说, 在中国大陆,《参考消息》无可争议是一份独特的报纸。在1957年改报扩大发行之后数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得到了受众的认可,起到了向中国介绍一个真实世界的作用。

马胜荣《参考消息》的最大特点是:及时、客观地向受众传递世界重大事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等各方面的信息,展现世界变化的基本面貌。《参考消息》的信息量大,选稿宽泛,尽管媒体和稿件作者的政治立场、文化教育背景和学术观点时有不同,但他们的稿件都有可能在《参考消息》上出现。

他说,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参考消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受众的信任,成了少数真正依靠市场生存和发展的报纸。

马胜荣提出,《参考消息》给新闻传播有一些重要的启示。首先,及时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是新闻从业人员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实践已经不止一次地证明,只有符合客观的新闻报道才是站得住脚的。

(名誉院长马胜荣参加学术研讨会)

他说,当然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并是一些新闻教科书上强调的“纯客观”报道,因为新闻是选择的结果,有时是一系列选择的结果,不可能不带有记者或者编辑或者某些新闻机构的立场,但是基本事实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要受到历史惩罚。

其次,要办好一家国际新闻的报纸,并不是有了稿源就可以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必须有一支有丰富国际知识的选稿、翻译和编辑人员。这些人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形成,尤其多语种的外语从业人员。《参考消息》报社不仅有相当强大的英文从业人员,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日语和其他一些语种的人员也配备比较齐全。这些从业人员不仅有比较高的语言修养,而且很多人都在所学语言的国家工作或者学习过,因此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文化、历史等都有较深的了解。这样就可以基本保证选稿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第三,要通过稿件的展示建立在受众中的信任度。这是当前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不能以教育者姿态去对待受众了,而是要讲好故事。我们现在强调讲故事重点是强调方法问题。但是,我认为,首先是观念问题。是讲什么样的故事?全都是讲美好的故事?还是好的、不好的故事都要讲?有一位外国专家说过,成绩是在克服了困难之后取得的,只有当人们知道了你们所遇到的困难的时候,他们才会从内心感到你们的成绩了不起。《参考消息》在受众中的信任度之所以比较高,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不仅讲外国的好的和不好的故事,中国发生的不好的故事它也讲,这才是真实的。真实的东西是最有说服力的。目前,我们有些报纸没有人看或者看的人不多,这需要我们从观念上思考并不断改进。

马胜荣最后说,当然,《参考消息》需要思考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发展。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大陆的新闻信息源比较缺乏,因此《参考消息》有独家优势。但是,现在这种优势已经不再独家具有,能否做到与时俱进是一个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