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卓越人才培养研讨会”在线上顺利召开。来自国内高校的部分知名专家学者,主流新闻传播学专业学术期刊的主编,就学科体系建设与卓越人才培养、学术期刊与知识创新两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及部分师生参加会议。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对参与本次研讨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加快知识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双一流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各位主编,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建院十五周之际,聚会云端,切磋学术,分享经验,激发智慧。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
研讨会分上午、下午两个时段。上午,围绕“学科体系建设与卓越人才培养”主题,来自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掌门人做了深入的研讨交流,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郭小安教授主持会议。
学科体系建设与卓越人才培养研讨合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教授从交叉与融合两个方面,探讨中国自主的新闻传播学学科与专业的建设之路。胡正荣认为,首先通过交叉,建构中国自主的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在规格上将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规则,类型上应培育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其次是通过融合,从实践的认识体系、学科的知识体系、专业的能力体系、实践的检验体系等方面,重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百精教授从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和训练体系四个方面,探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主体性、素养、能力、转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产学研转化的路径。胡百精提出,本立而根生,要以实践牵引和问题牵引为导向,面向重大需求,回应现实关切,研究真问题,避免学术研究出现概念空转、循环论证、自娱自乐等现象,加强主体敞开、实践牵引、教研同构的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提升学科能力,加强学术训练与实践训练,造就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百精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教授从信息文明的特点入手,部析了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的几大挑战:第一是时代性,信息社会的时代底色更加多彩,带来了不确定性,新闻传播学科应当回答面临的时代问题,当前教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无法回时代之问;第二是统一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应当把教育部统编教材和各高校的特色教材统一起来;第三是地域性,学科建设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要充分彰显各高校自己的地域特色,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以《新闻传播教育三维框架》为题,指出当前时代、行业和社会的巨变,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系统性挑战,新闻传播学科面临知识硬度与话语权不济、传播中心性与学科边缘性形成强烈反差、学科话语权不强等困境。张涛甫结合知识流量化和价值液态化的双重背景,提出新闻传播教育要“以不变应万变”,在不确定状态下探寻价值、知识、能力的确定性,重构新闻传播新闻教育生态。在价值层面,强调社会面主流价值观和专业面价值观共融;在知识层面,既要注重经验、规范、事实层面等硬性知识,也要注重知识的独立性、自主性、体系和结构化等弹性知识;在能力方面,打造面向行业、面向社会、面向实践的专业能力。重点培养专业硬核能力,包括精确社会定位数据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核心事实呈现能力、表达能力、技术能力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回顾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的办学历程与教学改革,从教育改革背景、一流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流人才培养课程创新体系、P-P能力培育路径、一流人才培养的体系机制创新、育人机制创新的三大机制、培育“讲好中国故事”人才与成果等方面,介绍了以问题为导向、实践为路径的一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生态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提出卓越人才培养的三种认同模式。一是复合化的专业认同,二是全媒化的职业认同,三是高素质的政治认同。周庆安介绍了清华大学打造“新闻传播芯片人才”的培养体系,提出以叙事能力的教育为核心,建立国际对话接口、技术对话接口、交叉学科对话接口、新闻素养接口,以实践化与国际化作为通向卓越的两个重要通道,培养兼具政治素养、家国情怀、专业技能、全球视野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从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和机制创新三个维度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他认为,教师是专业队伍建设中根本的能动性因素,一支优秀的队伍体要具备较强的教学、学术水平;改革创新是面向未来的维度和姿态,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创新性的专业改革;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建立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的育人机制和联通内外的交流机制。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以“融合”和“协同”为关键词,分享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浙大经验,从价值引领、专业重构、课程提质、模式创新等方面入手,打造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考核体系。韦路重点介绍了颇具特色的“三圈融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全员协同的创新举措,通过全员协同、全科协同、全程协同、全球协同的方式,发挥不同行业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激发学科交汇在人才培养中的效能,释放育人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潜力,凸显全球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明洋教授从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思考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现状和挑战。第一是问题意识,即新闻传播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应当服务于所要解决的问题,从问题导向转到结果导向。第二是价值导向,以贡献度考量获取学科的主体性。第三是开放融合,通过学科的自我革命、创新扩散与学科互鉴,实现学科的结构优化与成长。刘明洋认为,衡量学科自主性的关键在于学科贡献度,包括学科专属问题贡献、学科核心问题贡献、多学科共同面临问题贡献以及对其他学科的贡献。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明洋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教授从问题、原创概念、原创理论和范式四个维度,探讨了传播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逻辑。张洪忠认为,新闻传播学科当前面临理论解释力不强、学界与业界对话能力不强、理论与方法拓展力不强等困境,未来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务必抓住信息流的红利,在学科交叉化、学术智库化、应用智库化等方面切实开展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教授分享了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跨学科建设的经验、挑战与思考,指出在深度媒介化的社会中,学科边界日渐模糊,学科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方面。跨学科融合不只是文理交叉,文文融合、文医融合等领域同样重要。钟智锦分享了中山大学在舆情分析、社会治理、政治传播等跨学科领域所开展的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指出在交叉研究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分享了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智能传播领域的改革创新模式,重点分享了如何利用区位优势整合资源,以高端论坛、工作坊、机构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智能媒体节、智能媒体课题等为抓手,在师资引进、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学术活动、研究成果、国际化接轨、社会服务等方面谋求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
郭小安对各位专家的精彩演讲表示衷心感谢。他说,各位专家报告信息量大,操作性强,经验分享各具特色,又体现了高度的共识。对学科的定位以及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各位专家以“不确定性”“自主性”“范式危机”“学科危机”“知识重构”等为关键词,结合各自学校的经验,从价值、知识、能力等维度,提出了“协同”“融合”“交叉”“转化”等改革思路,提出以实践驱动与问题驱动为突破口,实现产学研的转化,以学科贡献度为抓手,提高学科自主性,对于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卓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郭小安
下午,围绕“学术期刊与知识创新”主题,来自国内新闻传播学的主流专业期刊及综合期刊的主编、编辑结合办刊经验做了深入的交流。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龙伟研究员主持会议。
学术期刊与知识创新研讨合影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主编隋岩结合学术期刊的理解、定位和论文要求提出知识创新的要点。他介绍了该刊近年的改革情况,指出新闻传播学是应用型学科,但学术论文写作应当注意学理性与应用性的辩证关系,关注实践、结合实践、但又保持学术距离。他认为,追求论文数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研究者要潜心静气,深入钻研,多发表阶段性的代表作。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主编隋岩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探讨了学术期刊在知识生产和创新中的角色与作为,提出学术期刊要以承载、传播和引领为角色,在栏目策划、编辑规范化和公平性建设等方面,发挥学术期刊在学科建设与知识创新的应有作用。他强调,在编辑中要着重提升办刊流程、内容和思想性的规范化。
《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通过对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性提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在人文社科方面不表现为垄断,而主要表现在相对创新、中国视角和观念创新。他说,创新分为由低到高三个层次,即概念创新,理论创新,范式创新。当前,研究者要重点抓好概念创新,这是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起点。
《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大学》常务副总编朱春阳结合编辑工作的实践,分享了创新的切入点,即对某议题的认知出现分歧和冲突的点,提出要在写作中避免过度综述和概念滥用等问题,尤其要注意杜绝“大而全”“反复论证”和“炫耀论证”等问题。概念创新需要长期积累,对概念的重视不是体现在使用多个概念,而是要注意节制使用。
《新闻大学》常务副总编朱春阳
上海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记者》主编刘鹏从对话意识和写作规范出发,分享了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方向。他提出,要重视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对话意识与论证规范,在写作中要明确与谁对话、解决什么问题和理论引用等问题,并且要言必有据,言之成理。他还指出,要广泛阅读中西方文献,在比较中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学科,从而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创新。
《新闻记者》主编刘鹏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与发行研究》社长李建红首先介绍了对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近些年的用稿情况,对学院教师的论文质量表示肯定。她围绕学术期刊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介绍了该刊的角色、定位,并结合当前用稿方向对学院的学科建设提出建议,新闻学院在人才建设和科研成果方面积累,重庆业界的实践或许能为出版研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出版与发行研究》社长李建红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新闻与写作》主编梁凤鸣以该刊的转型实践为基础,探讨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的问题。他提出论文写作的三个要点:第一,创新不是无本之木,要有基础,一些老问题中也有很大的创新空间;第二,学术论文要关照业界的问题,积极承担引领作用;第三,以跨学科为基础的论文要关注其落脚点对新闻传播领域是否有指导作用。
《新闻与写作》主编梁凤鸣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界》主编段吉平,介绍了该刊为服务知识创新所做的探索,用丰富的案例详细解读了该刊的办刊理念、选稿偏好、作用地位、专栏设置等方面,着重推介“博士生新论”这一专栏,介绍了在投稿中哪些优先选择、哪些不选。她还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实践为切入点,分享了业界在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卓越人才培养中的探索。
《新闻界》主编段吉平
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南京社会科学》副总编辑虞淑娟介绍了综合刊物的特点,提出学术写作一是要诚恳对待二手文献;二是要热忱面对经验材料,注意提升经验材料的纵深感;三是谨慎进行概念创新;四是应有踏实的学术文体写作训练,避免陈述性写作与平行性结构。
《南京社会科学》副总编虞淑娟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评论》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刘金波结合编辑工作经验,从学术期刊的功能和学术创新的要点两个层面探讨了知识创新的问题。他认为,学术期刊的三大功能是传播学术、涵育学者和引领创新。他强调,学术创新有十个关键词,即:特色、来源、层级、选题、问题、逻辑、话语、思想高度、学术深度和故事温度,结合大量案例分享了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的经验。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评论》副主编刘金波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结合该刊的转型实践,提出学术期刊要以差异化的方式推动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创新和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并回应知识创新的价值意义、目标、内容以及新闻实践资源如何转化为新闻理论等问题,呼吁学者发现、研究中国媒体的创新实践,并推动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的创新。
《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编辑马婧提出该刊以服务学者、服务期刊、服务用户为宗旨,做好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工作。在知识创新上,她总结了新闻传播学科近期所发表的论文特点,以历史学和文学等其他学科为参照,提出新闻传播学科所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建议。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编辑马婧
龙伟对下午的论坛做了小结。他说,各位主编的演讲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论坛围绕学术期刊的定位与功能,学术期刊与知识创新、优秀学术论文的要素回应了论坛主题。学术期刊是学术生产、发表、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构建新闻学话语体系、学术生态体系关键环节,交流和研讨有助于推进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深度互动也有助于我们反思学术生产,真正助推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龙伟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对上午和下午光临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为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学术贡献、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倾力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他说,与会专家的创新理念、观点陈述、经验介绍与发展建议既有理论思想深度,又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围绕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怎么干、怎么学、怎么做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分析,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在“如何抓、怎么做、怎么办”提供了很好的启迪和帮助。他表示,研讨会关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既有益于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大局,又能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师生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奔腾力量,这次研讨会和前不久召开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集中研讨,都是高质量的集中培训和相互学习,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成立十五周年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大餐和精神盛宴。学院要大力加强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加强与兄弟新闻传播院系和学术期刊的沟通交流。他诚恳期盼各位专家、学者一如既往给予学院支持和关注,为师生提供学术指导和成长帮助。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