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5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学习穆青、学习焦裕禄”暑期专业实践在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拉开帷幕。新华社原总编辑、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南振中先生专程从北京赶到郑州,为参加本次活动的重大师生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现全文发表南振中先生的讲话稿,以飨读者。
(2014年8月5日)
南振中
“头一次见面是新朋友;再次见面是老朋友。”按照这一标准,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两任院长都是我的老朋友。马胜荣告诉我,董天策院长要亲自带队到郑大参观访问。我从北京专程赶来,就是为了对大家表示欢迎。因北京有事,今天上午9:50要去郑州东站乘高铁返京,我用40分钟回答一个问题:穆青同志为什么反复强调“勿忘人民”?
“勿忘人民”是穆青1988年4月提出来的。当时,穆青到福建省厦门市调研,陪同的福建分社社长崔葆章恳请穆青为分社题词。穆青提笔写了“勿忘人民”四个大字。十几天后,福建省一位新华社通讯员请穆青题词,穆青又题写了“勿忘人民”。1990年12月,《安阳日报》两名记者到北京向穆青汇报劳动模范任羊成的情况。临别时,记者请穆青题词。穆青在记者的笔记本上写的还是“勿忘人民”。
穆青同志为什么反复题写“勿忘人民”?从《穆青论新闻》一书中可以找到答案。1991年3月,穆青在《记者应当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一文中写道:“前不久,一家地区报的一位记者问我:‘记者怎样才能尽快成才?’我告诉他,记者不能整天想着成才。成才没有捷径,也没有秘诀。我为他题写了‘勿忘人民’四个大字,勉励他把根牢牢扎在人民群众之中。”在另一篇文章中穆青写道:我告诉《安阳日报》两位记者“要牢牢记住人民,只要对人民有感情,就能写出好新闻作品。我们就是需要那种同群众有血肉联系、对群众有深厚感情的记者,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自己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放在党之上的记者。我给他们题写‘勿忘人民’这四个字,就是这个意思”。
1996年10月,穆青辞去新华社社长职务4年之后,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合主办了“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闭幕那天,穆青敞开心扉,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穆青深情地说:“我的一生都离不开人民的哺育……我永远忘不了在战争年代,处处都可以看到我们的老百姓怎么样地支援战争、支援抗日。父亲战死了,儿子去;哥哥战死了,弟弟去。一批一批的老百姓穿上军装跟着我们打日本、打老蒋,牺牲了多少人,救了我们多少伤员,掩护了我们多少同志……凡是有这种经历的同志都会有这种感受:我们不能忘记老百姓的恩情。”
那一天,我坐在穆青同志身旁。讲到动情处,穆青几度流下眼泪。我理解了穆青晚年为什么常常回忆战争年代的往事,为什么念念不忘人民群众的“滴水之恩”。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派遣10万干部和军队开赴东北。新华社和《解放日报》抽调编辑、记者、翻译、出版、电务、印刷等部门共16人组成挺进东北的先遣小分队,穆青是先遣小分队的一员。
从延安到东北,全程几千公里,不通汽车,也没有火车,大部分人要靠双脚走到目的地。1945年12月24日,小分队到达奉天,后改称辽宁。
辽西丘陵地带遍地冰雪,每天早上起来看到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积雪常常深到膝盖,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一样疼。有一天,雪下得特别大,一步一个深深的雪窝,每走一步都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把脚从雪窝里拔出来,裤子上的雪越沾越多,最后结成了冰疙瘩,腿像棍子似的完全失去了知觉。好不容易走到宿营的村子,天已经完全黑了。
穆青和王揖住的那户人家,屋里只有一对老夫妇,得知他们是关内过来的抗日队伍,两位老人高兴得团团转。老妇人赶紧生火烧水,老汉则忙着招呼他们上炕取暖。看着王揖已经脱掉靴子上了炕,穆青也急忙拽住靴子往下脱,没想到靴子和腿已经冻在一起,怎么也脱不下来,他急得让王揖帮忙拽,老汉连忙上前制止:“孩子,千万不能硬拽,也不能拿热水猛浇,你的腿脚已经和靴子冻在一起,成了冰砣砣,硬拽连皮肉都要撕下来。要是用热水浇,肉就要烂,一烂恐怕连腿脚都难保住。”
老汉端来一盆冷水,把穆青的双脚连同靴子一起浸在冷水里,过了一会儿,冰碴渐渐化开了,他又小心地拽下靴子,然后解开自己身上的棉袄,把穆青两只冰凉的脚搂在胸前,用两只手慢慢地揉搓、按摩。过了好久,穆青麻木的双脚开始感到发痛,又过了一会儿,逐渐发热,最后终于恢复了知觉。那一瞬间,穆青能清楚地感受到老人胸怀间的温热透过双脚传到全身,一直传到他的心里。
后来,穆青在一篇日记中写道:“多少年过去了,这个雪原上的小屋,这个如慈父般的老人,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常常告诫自己,你的这双腿甚至生命都是老百姓保护下来的,今生今世,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他们。”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不忘人民的哺育之恩就是穆青的一种美德。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仅在河南,穆青就六访兰考、八下扶沟、四去宁陵、八进辉县、两上红旗渠,交了许多以心换心的农民朋友。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与基层百姓鱼水相依。
穆青结识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是1966年的事。那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拉着吴吉昌的手说:“老吴啊,你57,我67,咱们一起用20年时间,把毛主席交给的解决棉花落铃任务完成!”
1978年初,“十年动乱”刚刚结束,新华社国内部收到山西分社一篇稿件,内容是介绍吴吉昌的植棉经验,其中简略地提到这位劳模在“十年动乱”中遭受的迫害。这一情况引起穆青的注意,他约请采写这篇稿件的记者廖由滨来编辑部详谈。廖由滨说:“吴吉昌的事迹很动人,但处处涉及到‘文革’的阴暗面,没法写公开报道。”穆青想,记者要有面对严酷现实的勇气,即使生活令人痛心疾首,也不应闭目回避。于是,穆青重新组织力量,去山西深入采访。穆青、陆拂为、廖由滨反复研究,决定采用白描笔法,再现“文化大革命”特殊年代的典型环境,用具体事实和鲜明形象来表达主题思想。
1978年3月,新华社播发了长篇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在通讯的结尾处,作者写道:“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像吴吉昌这样的遭遇,连同产生它的时代背景,都一去不复返了……”尽管表达方式比较含蓄,但读者还是能够听懂话语中的“潜台词”。这篇作品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并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多次采访吴吉昌,两位老人成为“莫逆之交”。1980年底,吴吉昌进京开会,特意带了两棵用新技术种植的半人高的棉株,一棵送给邓颖超大姐,一棵送给了老友穆青。又过了两年,吴吉昌从试验田里摘了两斤长绒优质籽棉,让老伴弹得暄暄的,亲自带到北京。吴吉昌对穆青说:“絮个褥子铺在身下,你暖和了,俺心里也暖和了!”
同穆青交往时间最长的采访对象是河南林县的任羊成。1966年年初,穆青第一次到红旗渠工地采访,听到许多关于任羊成的故事。上个世纪50年代修建红旗渠时,任羊成整天腰里系着一根粗麻绳,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间凌空荡来荡去,用撬棍和铁锤,清除山体爆破后残留的龇牙咧嘴的危石。年长日久,任羊成的腰被绳子勒出一块块血痕,每天晚上收工,腰间总是血肉模糊,脱不下上衣,疼得钻心。当绕行于太行山腰的这条“天上运河”竣工,清凌凌的渠水流进干涸的土地和山民的水缸时,任羊成腰里结出了一圈黑紫黑紫的疤痕,穆青说这是一条“血腰带”。摸着任羊成腰间的伤疤,穆青泪水盈眶。
因为文革的爆发,穆青采访红旗渠的十几本笔记本被全部查封,报道计划不得不被迫终止。但此后的日子里,穆青总忘不了任羊成那条“血腰带”和他凌空荡来荡去的身影。1991年初,穆青邀请任羊成到北京小住。穆青对任羊成说,没能把你修建红旗渠的事迹写出来,我总感到欠你一笔债。几天后春节将至,老汉要回太行山,穆青特意买了一袋大米、一袋白面,对任羊成说:“带回去吧,和修红旗渠的老伙计们一起包顿饺子吃,表表我的心意。”
1994年2月26日,穆青发表了通讯《两张闪光的照片》,还上了这笔“心债”。
得知穆青去世的消息,任羊成泣不成声。几天后,75岁的任老汉来北京,一跨进穆青的家门,就颤颤巍巍地在穆青遗像前磕了三个头,放声大哭:“再也见不上了,再也见不上了!”这是太行山区老山民对一位老友的礼拜!
介绍这些情况,是想让新闻学院的同学们对“勿忘人民”有一点感性认识。
同学们!电视连续剧《亮剑》中的李云龙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它给部队注入了灵魂。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的灵魂永在!这就是我们的“军魂”!
新闻院校大学生是新闻战线的后备军。这支后备军的“军魂”是什么?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我们考虑了三个因素:一是穆青的故乡在河南;二是穆青许多新闻作品出自河南;三是全国高校唯一一家专门从事穆青研究的学术机构“穆青研究中心”在河南、在郑大。大家认为郑大新传院应当把“勿忘人民”作为自己的“院训”,并将其铸造成为新闻后备军的“军魂”。这一决定有4个理论支点:
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报刊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指出,报刊“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1843年1月,马克思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强调,“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勿忘人民”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原则。
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勿忘人民”符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价值取向。
3、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勿忘人民”可说是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重要基点。
4、近几年新闻宣传战线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勿忘人民”与“走转改”的基本精神和“效果预期”相吻合。
同学们!任何一所学校,包括我国中西部地区高等院校,偶尔冒出一两个“尖子人才”并不困难,难的是给学校注入灵魂,使其成为培养大批卓越人才的沃土。以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为例,诞生二百多年间,这所学校培养了11位物理、化学、文学、经济学等学科诺贝尔奖获得者和7位数学最高奖——费尔斯奖的获得者,就得益于活跃的学术氛围和每天学习近14小时的铁律。
中外军史也揭示了这一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一个飞行纵队涌现出20名王牌飞行员;苏联另一个飞行大队涌现出21名特级战斗英雄。中国人民解放军机械化步兵第379团的前身是红1军团2师4团,即著名的叶挺独立团。数十年间,这个团涌现出3名元帅、2名大将、8名上将、18名中将和48名少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6名军事家中,朱德、陈毅、林彪、粟裕、许光达、叶挺、许继慎等7人在这支部队战斗过或者工作过。英雄人物成批涌现的理由很简单:部队一旦注入了灵魂,受优良传统的影响,指战员就会养成大体相同的性格和气质,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卓越人才的成批涌现和可持续涌现,奥秘就在这里!
同学们!今年郑大新传院碰上了“好运”:6月24日,新华通讯社与郑州大学签署了共建“穆青研究中心”协议书;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与郑州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协议书也在草拟之中。两个“共建”有利于充分利用中央媒体、地方媒体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促使我们将“勿忘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送走多少届毕业生,也不论有多少新人进入大学校园,“勿忘人民”的气质、素养、情怀都会一届又一届、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衷心希望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与郑大新传院携起手来,把“勿忘人民”的理念铸造成为新闻后备军的“军魂”!
希望来自山城重庆的朋友在我的故乡河南吃得好、看得好,每天都有新感悟!
谢谢董天策院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