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传播叙事?在如今的传播业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作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同学应该怎样培养这一方面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11月7日,台湾世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通识教育中心专任助理教授林承宇博士莅临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带来题为“叙事传播(Cross Media Narratives)作为当代传播专业的基础能力”的讲座,为新闻学子答疑解惑。讲座由名誉院长马胜荣主持。
传播符号学,利他性
林承宇博士首先让同学们观看了来自台湾和泰国两个地方的“Line软件”宣传片,并说道:“台湾的这个广告宣传片虽然由桂纶镁主演,但是故事性却不如泰国的小人物表现得好我们也更可能会因为泰国这个小故事落泪。”这就是叙事传播,林博士进一步说道,并引出今天的主题——“有故事和没故事真的差很多”。针对叙事和传播叙事的差别,林博士以米老鼠的例子说道:“只要是由传播叙事构建出来的,不论真假,在观众眼里就是真的。”并希望大家能够运用广告学的“AIDAS”模式,做到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Target”进入所要带领的世界,让他徜徉在叙事的海洋中,并进一步带出背后的文化底蕴。
(林承宇博士讲授叙事传播)
林博士还谈到同学们不应该排斥理论,借助学者的理论可以更好地了解叙事传播的内容,并向大家介绍了皮尔斯、索绪尔、罗兰巴特等大师。他指出罗兰巴特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隐喻”和“转喻”的两种方式,并以马来西亚的政府组织Bernas宣传本国稻米、建构品牌形象得广告片为例来更直观地表达。“基于系谱轴和比邻轴的转喻能够增加符号叙事的和谐性,也使得广告片更加具有立体感剧情。”他戏称泰国早期的以这种方式叙事的保险广告为“洒狗血”。“而在后期,陈述故事手法转向了内敛隐喻式即利他性的方式。”林承宇通过前后不同时期的几个泰国保险广告进一步指出。他讲到,利他性手法实现了媒体的水平以及垂直互文性,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肯定会运用利他性的手法,并希望大家牢记这一点。
他还说到,传播叙事的成功必须是对“对的人”作“对的宣传”,同时也要找到一个品牌的无法取代的市场区隔。
(名誉院长马胜荣主持讲座)
叙事传播,热忱+创意+关怀
在林承宇看来,叙事传播不能只迷信于大制作、大的叙事背景,会讲故事的人往往专注生活中的小事、细节,并以《林肯传》为了6秒钟的视频愿意花费10万美元为例子告诉大家要注意这一点。“我作为一些大赛的评委时,我们在最后评判时往往关注的都是作品的细节,看谁犯的错误少、谁的细节更充实。”他进一步指出。林博士认为一个好的故事家,是在把握“利他性”的原则下,具有热忱、创意和关怀等品质成就的。在提到创意时,林博士以李安导演为例子,希望同学们能像李安学习,把已知推向未知,在古典取经、生活面向和其他领域等获得创意源泉。“传播是一份感动人的工具,但你要努力改变你的心态,这时你会发现工具不只是工具,这时你会发现生命开始变得有意义,世界从这一刻开始,属于你!”他最后说道,“各位叙事家,换你上场咯。”
(参加讲座的研究生同学)
对于有的同学问到几个传播叙事的典型案例的目的不是很明确,这样是否符合广告学以传递给读者信息的目的。林承宇回答道:“广告的诉求不能只追求‘immediate’,这几个利他性的案例都是应用于后期、成熟型的公司的,而且传播叙事型广告的目的是为了塑造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