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
03
2014.12

作者:
张吟吟 摄影:崔凯文

编辑:

《成都商报》总编辑陈海泉讲述新媒体时代的报业发展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应该怎样发展?《成都商报》是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冲击的呢?12月3日下午,《成都商报》总编辑陈海泉莅临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结合《成都商报》的实际境况,与新闻学子探讨了报业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战略。本次讲座由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主持,新闻学院部分教师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现场)

(董院长主持讲座)

新中国第一批“新闻纸”

“我不习惯坐着讲话,就站着讲吧。”陈总编就这样开始了长达两个小时“站着讲的”讲座。首先,陈总编简单介绍了《成都商报》的成长史。《成都商报》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纸”,而不再是“宣传纸”,开始了自我创新和改革的历程。发行量从最开始的两三万份到后来的二十八万份,再到后来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具价值500品牌”,这些成果都与它率先尝试异地办报、组建新媒体实验室等创新举措分不开。陈总编说:“做报就像做人一样,人要有人品,报要有报品。”因此,《成都商报》的成功更是新闻人对报业孜孜以求的结果。

(陈总编在讲座中)

陈总编谈到,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办“网络时代有阅读价值的报纸”。“报纸行业是自己把自己唱衰的,”他表示:“我们要有危机感,毕竟中国报业已经过了黄金时段。”但他同时也认为报业依然有庞大的影响力,新闻人要利用这种影响力迅速向新媒体方向转型。在他看来,推动报纸发展的三架马车是新闻、活动和服务。“内容为王”的新闻是立报之本,而报纸“搅动”整个城市的最好方式则是活动,报纸作为最大的喇叭进行宣传,新媒体则负责“点赞”。而服务要靠未来移动互联网思维,更多的是强调互动感和参与感。

融合新媒体,差异化办报

陈总编指出,要办一张网络时代有阅读价值的报纸,手段是差异化,报纸功能应由传递信息向传递价值转化。“我们既要吸取党报的公信力和威信力,也要保持都市报追逐新闻锲而不舍的精神。”陈总编说。在讲到新媒体的策略及路径,他从三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持、以体制机制为保障。

(同学认真做笔记)

“我们在新媒体时代要比最急切的人慢半拍,但要比最保守的人快一步。”陈总编的团队开发了“成都商报”、“谈资”、“悠哉”等APP,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上进行了许多实践,为报业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