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师生一行14人启行前往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开展为期7天的环境传播课题调研。调研组将陆续走访双廊、大理古城、喜洲、剑川等地,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田野访谈、与环保人士座谈等多种方式,调研当地环境传播与公众参与的现状,寻找问题,发表报道,提出建议与对策。
此次实践教学研究改革活动,是2014年立项的校级教改重点项目——《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民族地区环境传播与公众参与调查》实施的第一步。
在中国由工业社会迈入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转型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是摆在中国新闻教育界面前的主要问题。中国新闻教育的改革,因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而是需要思考,怎样达到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在其论文《美国新媒体专业模式分析及对中国的借鉴》中谈及的“培育学习型人才”、“教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上。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2015年1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说明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境传播与公众参与,由此成为新闻传播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日益引起学界与社会的兴趣。
新闻学院《民族地区环境传播与公众参与调查》课题,将新闻实践教学改革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锻炼学生跨学科、多方法、自主性的研究学习能力,使其在社会和传媒格局的深刻变化中达到更高的要求,因而得到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
为贯彻课题“培育学习型人才”的目标,此次云南调研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活动的行程计划,由学员组组长、谙熟云南环境情况的研三同学包俊虎提出,再经教师组讨论、修改确定。具体活动安排,亦由学生自行组织、安排,教师从旁指导、协助。
为使此次调研顺利开展,在课题负责人、院党委书记卓光俊带领下,调研组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紧张的行前准备。
(学员们认真装订1300份调查问卷)
2014年12月中旬,调研组在新闻学院范围内征集研究生和本科生报名,历经申请筛选、简历筛选和面试3个程序,确定学员名单。学院名誉院长、新华社原副社长马胜荣,联系新华社云南分社有关领导与资深记者,为此次活动提供指导与帮助。组长卓光俊组织4次全员会议,安排、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副组长、院党委副书记魏世平就行程安全管理和拍摄计划进行指导、安排;带队教师张小强为学员开展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专项培训,帮助学员确定调研议题,指导学员设计和反复修改问卷;带队教师陶楠为学员开展新闻报道选题策划专项培训,帮助学员确定报道选题,指导学员完善采访提纲。
“这次老师们都很拼,每次开会都充分准备,使尽浑身解数地在指导帮助我们。”来自研二的学员陈丽珠感概道。研一学生李欣补充道:“拼的不只是老师,还有学生。”她介绍,除去全员参与的会议,学员们自己组织的研讨会至少有8次。她说:“每次我们都起早贪黑地在3食堂设计问卷,来得最早也走得最晚,现在那里的大妈都跟我们很熟了”;调研的问卷前后修改了3次,“每一次修改后,都自我感觉良好,但是老师一反馈下来,就会发现好多差错”。为做到精益求精,有的学员面对千里迢迢赶来相见的男友,减少了相处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