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上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在民主湖报告厅为全体学员作了题为“生态、算法和用户——网络化社会与新闻业研究”的讲座。讲座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曾润喜研究员主持。
(张志安教授讲座中)
张志安教授先从网络化社会的发展趋势谈起,并将新闻业态研究、算法问题、互联网用户研究置于这一大趋势下进行探讨。他认为,从物质条件的角度出发,网络化社会中存在三个不同维度的媒介:人的身体、大众传播的技术性生产手段以及数字技术,其中人的身体既是一种新的媒介,也是近期学术研究的热点和富矿。
移动互联网给新闻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新闻生态也面临改变,对此张志安教授提出了“新新闻生态”的概念。在他看来,“新新闻生态”有别于传统的新闻生态,包含多个行动主体:专业媒体、机构媒体、自媒体和平台媒体。专业媒体更多强调国家授权资质和宣传主义;机构媒体整合了宣传、服务、咨询等功能;自媒体代表了草根文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动员的资源;而近年来兴起的平台媒体则成为资本、技术驱动下以内容为主导的行动社群。他指出,现有对新闻业研究的视角大多集中在专业媒体的内容、话语层面,而对机构媒体公共传播功能,自媒体基于社会运动需要的情境化、碎片性、偶发性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平台媒体背后资本运作逻辑的研究相对匮乏,因此作为研究者要打破划分媒体类型的静态思维,关注不同行动主体的流动性和权力关系的变化。
随后,张志安教授为学员分享了自己的相关研究,他通过“大米”和“小米”的案例具体解释了机构媒体非常规化的内容生产和对用户身份认同的增强。结合《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分析自媒体借助内容的代入感和真实的情感对真实性的再建构。他还进一步解读了机构媒体与专业媒体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机构媒体为专业媒体赋权,另一方面机构媒体在情境中获得很强的专业性,受众可以从机构媒体获得要素性信息,但是机构媒体的公共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张志安教授说,在网络化社会的语境下,分析算法可以从内容、媒体—平台、用户—对象,技术—系统四个维度分析,过去研究传统媒体的受众主要考察媒介接触,现在的研究则需要关注兴趣、注意力和自主性等问题。此外,他还提出丰富中国媒体研究学术想象力的四条路径:拓展研究对象,拓展分析框架,强化问题意识以及强化阐释能力。
如何研究媒体从业者?张志安教授认为研究既要符合网络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又要适应研究对象的变化,关注角色的流动性、资本积累和转型话语。他指出专业媒体人积累的资本作为一种流动的资本如何在职业转型和功能变迁中发挥作用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学员提问)
最后,在学员互动环节,众多学员踊跃提问,对于学员提出的媒体行动者背后的资本流动如何考察、如何培养问题意识等问题,张志安教授都做了详细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