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新闻 > 正文 >
28
2019.10

作者:

编辑:
董傲通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

10月26日至27日,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举办,国际中华传播学会、台湾中华传播学会、华夏传播研究会协办,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大学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承办,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华文传播”。来自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世新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封面传媒等30多所高校与媒体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大会现场) 

26日上午9点,研讨会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新闻学院开幕。开幕式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主持。 

(凌晓明主持开幕式) 

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学斌教授致开幕辞,对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他说,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华文媒体应该更好地把握机会,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华夏文明与中国形象。华文媒体工作者当今面临的重要使命是逐步解决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今天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华文传播”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及时。

(胡学斌教授致辞)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代表中国新闻史学会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她追溯了“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从1995年举办至今24年的发展历程,并充分肯定了其在亚洲华语传播学界发挥的重要作用。陈昌凤指出,中国新闻史学会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唯一的国家一级学会,在方汉奇先生的带领下,经过多位可敬学者的共同努力,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界最重要的学术平台,她感谢并恳请各位专家学者继续提携和支持这个学术平台。

(陈昌凤教授致辞)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郝晓鸣教授从未缺席任何一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他不无感慨地说,这个会议从发起至今已历时二十多年,规模在不断扩大,参会者的研究方向与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开始研究新闻史学,讲中国最古老的报纸,讲民国时期的历史,到今天更多人关注现实问题,研究领域也从新闻学延伸到传播学、广告学等众多学科。

(郝晓鸣教授致辞)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张昆教授代表组委会对与会嘉宾、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当下国际社会存在不少问题、矛盾和冲突,大都是由交流和沟通不足造成的,华夏文明的光辉或将解答上述问题,在变化多端的时代里帮助人类找到自己的初心,对此,华文传媒平台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张昆教授致辞)

作为协办单位代表,国际中华传播学会大陆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徐敬宏教授对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承当各种会务工作表示诚挚感谢。他简要介绍了国际中华传播学会的发展历程,国际中华传播学会是较早成立的国际学术专业组织,旨在促进和加强国际华人之间的学术交流。徐敬宏表示,期待与会者支持并加入国际中华传播学会。

(徐敬宏教授致辞) 

作为东道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诚挚感谢与会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参与,并祝愿本次会议圆满成功。他表示,华夏文明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对中国在国际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世界格局的走向意义重大。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不断,而文化与文明的有效交流,正是解决这些冲突和矛盾的关键。他说,衷心期望“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 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个学术平台一如既往,发挥自己独特的交流沟通作用。

(董天策教授致辞) 

开幕式后,大会进入主题演讲,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担任主持。 

台湾世新大学副校长陈清河教授的演讲题目是《融媒体时代的传媒跨域人才》。他提出整合融媒体跨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步骤:其一,明确智媒时代内容产业结合广电、电信、移动、社交与网络,产业新旧主体变换与产业格局重组的基本背景;其二,奠定跨领域教学与产业链认知,进行相近专业整合;其三,主动让大学与产业接轨、城市与地方接轨、线上与线下接轨。陈清河认为,传媒跨域人才应具备AI搜寻、归纳、分析、管理与诠释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仅需强化专业知识接轨产业需求,提供就业管道,同时还要结合新的思维、新的态度和新的叙事,衍生出新视野和新格局。

(陈清河教授演讲)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的演讲题目是《智能化新闻生产的范式革命》。她指出,过去机器人写作主要应用于财经、体育、天气预报等议题,是新闻编辑室的“点缀”,但近期写稿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不仅能生产出复杂的、逻辑化的,甚至是有推理色彩的报道文本,还能进行多媒体素材处理,目前已被国内外多家媒体大范围应用。陈昌凤认为,机器人写作势必会走出当前新闻界在心理上为其圈定的“模式化”牢笼,进入人类记者所擅长的复杂新闻写作领域,在风格化、个性化、逻辑化方面进一步全方位模拟人工新闻生产。

(陈昌凤教授演讲)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程曼丽教授的演讲题目是《智媒时代海外华文媒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她认为,智媒时代给以传统业务为主的海外华文传媒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华文传媒可在技术、平台、内容和人才四个层面实现与中国大陆媒体的对接,借助中国大陆的优势,包括领先世界的科技优势,突破现有瓶颈,壮大自身力量,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实现跨越式发展。

(程曼丽教授演讲)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张昆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关于寰球民意指数的几点思考》。他首先介绍发起寰球民意调查的缘起和内涵,并展示了寰球民意调查的实施步骤与学术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张昆指出,寰球民意调查是具有敏感性、学术性、政治性、重要性、持续性的重大课题,科学的寰球民意调查对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增强国家行为体的可预测性,以及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张昆教授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邓绍根教授的演讲题目是《考释百年中国新闻学的萌芽起点:1833年——兼论中国最早新闻学专文的归属》。他指出,学术界关于中国新闻学萌芽起点的争议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焦点是,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刊登的《新闻纸略论》,它发表于何时?第二阶段的焦点是,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到底是哪篇文章?通过对《中国丛报》刊登的两篇新闻学专文的考证与分析,邓绍根提出,中国最早的新闻学专文是1833年4月发表在《中国丛报》的《小报》(Gazette)和《京报》(Peking Gazette)两篇,内容分别是“小报”和“京报”名称来源以及中西报刊情况比较。他认为,1833年中国境内的报刊上有多篇新闻学专文问世,作为中外贸易和中英关系的重要转折点,该年度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

(邓绍根教授演讲) 

封面传媒董事长兼CEO李鹏的演讲题目是《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智媒体探索》。他指出,5G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移动互联网向智能互联网的过渡,并催生了新的数字革命。以“封面新闻”为例,李鹏介绍了他对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建设一流智媒体的思考。他认为,智媒体是智能媒体、智慧媒体与智库媒体的有机融合:智能媒体让技术成为“人体的延伸”,智慧媒体是守正创新的新内容传播者,智库媒体是搭建数据 + 舆情的决策支持平台。关于新技术如何重构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话题,李鹏通过机器写作、机器辅助写作和编辑、语音合成、用户画像、人机对话、场景应用等例子做了逐一阐释。

(李鹏教授演讲)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传播系吴玫教授的演讲题目是《<美洲华侨日报>归国记》。她分享了《美洲华侨日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与中国侨联名誉主席唐闻生的帮助下于2006年回到祖国的故事。《美洲华侨日报》1940年7月8日创刊,唐明照先生曾任筹办委员会主任和第一任总编辑,1989年7月29日停刊,前后出版49年,在海外华文报刊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现在,保存完整的《美洲华侨日报》原件成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吴玫教授演讲)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何舟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大时代、大故事——视觉媒体教育中的国际视野叙事》。何舟教授通过《百年革命》《百年共和—辛亥革命》等校、媒合作作品展示,分享了香港城市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硕士视觉媒体专业的教学经验。何舟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关注视觉语言、技术应用和叙事方式,更要给学生打开国际视野,让他们超越民族、宗教和意识形态,站在人类的高度讲故事,如此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何舟还指出这种教学方式需要相应的保障,如专职教员、良好的媒体关系,以及经费支持等。

(何舟教授演讲) 

下午14:20,下半场主题演讲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龙伟研究员主持。 

台湾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胡绍嘉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凝望身世,再探家国——为何与如何研究华人家庭故事》。他从华人家庭故事的研究缘起和意义谈起,倡导以历史解释文化的思路,考察家庭故事这种私人记忆的公共面向,探讨国族认同之外的另一种历史叙述,并着重介绍了《世变下的华人家庭故事与认同依违》的研究成果。

(胡绍嘉教授演讲)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臧国仁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反思从“老人传播”到“人老传播”研究的方法论途径》。反思从研究对象、研究者的世界观以及研究设计三个方面展开。臧国仁提出,Ageing Communication的中文译法应为“人老传播”而非“老人传播”,人老传播的关注对象,并非某个特定年龄族群的沟通问题而是生命历程的变化与适应。他认为,年龄是个人面对某一特定时空情境下的生活世界所建构的自我感知,年龄的意义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皆有其不同的意涵。臧国仁认为,在以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为例进行的研究设计反思中,现有“老人传播”的研究多以短期横断式与量化为主,难以彰显老人生命经验之重要价值,纵贯性研究应得到提倡,即针对同一个(群)人,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进行多次观察和测量。

(臧国仁教授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徐敬宏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中国互联网治理研究的学术逻辑与范式流变——基于CNKI数据库的文献考察》。通过对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学术研究文献进行主题词检索,借助Cite Space软件展开知识图谱分析,他考察了25年来中国学术界互联网治理研究的思考逻辑与脉络走向,并针对如何提高互联网治理研究水平以及从事相关理论探索进行思考。

 

     

(徐敬宏教授演讲)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谢清果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华夏传播学的在地思考与建构思路》。他介绍了从华夏传播研究走向华夏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内涵与意义,并阐释了华夏传播学当下研究的重点课题。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华夏传播研究、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而兴起的文明传播研究,以及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中华文化地域传播研究,必将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主流。谢清果提出,要基于华夏传播的本土经验,以打造解决中国问题为导向的原则,建构基于中西对话的华夏传播学。

(谢清果教授演讲)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孙瑞祥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从<石家庄宣言>看世界华文传媒新走向》。孙瑞祥认为,《石家庄宣言》有四条关键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顺应融合发展、共筑交流平台,以此为出发点,他分享了与加拿大维多利亚传媒、《今日泰国》、德国《新天地》,以及《英国侨胞》四家媒体的交流心得,并指出,要让世界读懂中国,我们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是讲好四个故事,即中国故事、住在国故事、侨胞故事、“一带一路”沿线国故事。

(孙瑞祥教授演讲) 

西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董小玉教授的演讲题目是《新时代中华家文化的内涵价值与传播样态研究》。她对中华传统家文化的内涵价值,以及新媒介环境下家文化的传播样态进行了梳理和探究,认为家文化的传承具有榜样性、吸纳性和创新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优秀家文化的传播给予受众新体验的同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主流价值观,培养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董小玉教授演讲)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刘海明教授的演讲题目是《自律与他律:我国媒体应急管理话语体系构建》。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刘海明认为声誉危机是媒体发展中的一大障碍,而伦理约束有利于新闻机构与祸端保持距离,从而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话语体系,传播好中国故事。具体而言,媒体要通过自律与他律来避免声誉危机,自律包括个人态度的自律、内部竞争的自律和自我评价的自律,他律则包括行政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

(刘海明教授演讲) 

26日下午和27日上午,大会还举行了4个分论坛的学术讨论,论坛主题包括“华文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海外华文传媒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形象传播”以及其他有关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的议题。

(分论坛一)

(分论坛二)

(分论坛三) 

(分论坛四) 

27日分论坛结束后,大会举行了闭幕式,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龙伟研究员主持。

(龙伟研究员主持闭幕式)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徐敬宏教授概括了第一分论坛研讨的七个特点:一是选题多样且新颖,二是研究方法多样化,三是都拥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四是问题意识较强,五是关照社会现实,六是具备跨学科意识,七是凸显了对未来的展望。

(徐敬宏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郝晓鸣教授点评了第二分论坛的研讨情况。他说,“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已发展二十余年,不仅见证了中国大陆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也缩小了大陆与台湾社科研究水平的差距。“多样化”是与会者的主要特征:研究对象多样化、研究题材多样化、研究方法多样化以及研究效果多样化。郝晓鸣指出,许多研究问题和方法都是非常明确和清晰的,但在人性关怀和理论追求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郝晓鸣教授) 

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胡绍嘉教授将第三分论坛的研讨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媒介的内容与传播方式,其中媒介内容又包括华文节目和海外媒体两类;二是媒介的数据治理;三是媒介动员。他认为分论坛发言人除了对媒介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符号学的解读之外,更重视讨论新媒体的互动方式,尤其是如何运用这种互动与受众建立连接关系。

(胡绍嘉教授)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吴明华副教授汇报了第四分论坛的研讨情况。她说,与会者的发言主要涉及跨文化交流和“一带一路”两个论题,具体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与土耳其之间跨文化交流的影响、《澳大利亚人报》与《澳大利亚金融评论》对亚投行报道的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新加坡《海峡时报》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报道分析、韩国三家英文报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分析等。

(吴明华副教授)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蔡琰教授和臧国仁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孙瑞祥教授以及台湾世新大学副校长陈清河教授分别发表了会议感言。

(蔡琰教授) 

臧国仁和孙瑞祥均对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的会议筹备和服务工作表示感谢。同时,臧国仁还指出,现在研究生所进行的学术训练与以往已经大有不同,学术研究水准相比十年前的学生已不可同日而语。 

(臧国仁教授) 

(孙瑞祥教授) 

世新大学副校长陈清河教授发表总结致辞。他说,办会是一个功德,老朋友和新朋友汇聚一堂,思考未来,缅怀过去。他表示在会议中看到了年轻学者们观点的多元与创新,评议人点评的明确和详细,并再次感谢为会议作出奉献的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全体教师和志愿者们。

(陈清河教授)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郭小安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向远道而来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会议的嘉宾,以及辛苦付出的志愿者表达感谢,并期待下一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继续通过这一平台和大家进行学术探讨,共叙友谊。

(郭小安教授) 

伴着热烈的掌声,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