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新闻 > 正文 >
30
2020.05

作者:

编辑:
董傲通

陈昌凤教授谈“疫情期间的传播伦理”

2020 年 5 月 29 日上午,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第 74 期“传媒大讲坛”于线上平台如期举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闻传播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昌凤教授围绕“疫情期间的传播伦理”作专题讲座。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李松蕾副教授主持。

新冠疫情暴发期间,大家亟需真实准确信息而现实传播媒介中却泛滥着各类谣言和虚假信息,这对信息传播伦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验。以此现实情况为基础,陈昌凤教授将“疫情与虚假新闻”作为引言切入讲座。她介绍了2003年非典后诞生的传播新词汇“信息流行病”即“infodemic”,该词意为一些事实,加上恐惧、猜测和谣言, 被现代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放大和传递,以同根本现实完全不相称的方式影响国家和国际经济、政治甚至安全。17年后的今天,这个词汇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disinfodemic”,意味着“信息流行病”的虚假性和严重性更为强烈。陈昌凤教授介绍,东英吉利大学诺威治医学院(The Norwich Medical School at UEA)两位学者Paul Hunter和Julii Brainard研究指出,转发分享危险的错误信息会使疾病的暴发更加迅猛,有力地证实了“信息流行病”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虚假信息的危害如此之大,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围绕“伦理准则与推理模式”,陈教授具体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道德伦理准则、康德推崇的良心至上责任伦理准则、穆勒的功利主义有益伦理准则、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公平伦理准则等不同类型的伦理准则,并指出:“不同伦理准则之间甚至可能有分歧、矛盾,这要求我们必须基于对客观事实的界定和判断,灵活运用不同的准则来衡量利弊。”在讲解道德推理模式时,她重点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三段论”模式,强调人类的自愿行为是判断一个人德性和罪恶的基础,“选择”和“慎思”对人类行为起着关键作用,该模式与推崇理性辨析的现代批判性思维(即思辨性思维)不谋而合。

结合疫情期间的传播失范现象,陈昌凤教授认为,当前部分媒体存在着以断章取义、人云亦云为表现形式的信息失实问题以及缺乏专业认知的造谣、传谣行为,究其缘由, 是缺乏对现象的追问和反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需要通过事件本身及相关因素的反复调查、核实来实现。加强对现象的追问和反思,以及对相关因素的关联和审视,有利于更清晰、精准地发掘事物表象背后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真实故事,从而避免假新闻的出现。此外,在回顾国内外部分引起争议的报道之后,她以Facebook为例,列举出疫情期间Facebook积极应对虚假信息,核实事件揭露假新闻的相关措施,揭示社交平台在面临信息全球化挑战时,如何坚守伦理规范,保障用户可以获取权威可靠的信息和资源。

讲座最后,陈昌凤教授将邓小平的理论精髓“实事求是”译成英文“Seek truth fom facts”,并指出:“讲求事实是在全球都适用的一句话。”以此点明主题,强调新闻媒体应当实事求是、遵守伦理规范,也表达了她对新一代新闻学子的殷殷期盼。

在交流互动环节,与会者踊跃参与,积极提问。针对“媒体遵守伦理道德所需的自律和他律”、“疫情期间信息不对等所导致的对意见领袖权威性依赖”等问题,陈教授结合自身经历与媒体案例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并引导同学们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撰稿人:向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