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日下午,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第78期“传媒大讲坛”于线上直播平台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现代传播》主编隋岩以“群体传播成为资源配置的新路径”为题,应邀作专题讲座。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主持。
相比从介质或技术角度出发,称呼今天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或“社交媒体媒体时代”的看法,隋岩教授认为,从传播主体和人的角度来认识这个时代,更能接近其本质。这是一个传播主体极端多元,并使得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方式由大众传播主导转向互联网群体传播凸显的时代。
围绕群体传播何以成为资源配置的新路径,隋岩教授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产能过剩是群体传播凸显的社会土壤。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或曰“消费社会”“信息社会”),从商品短缺走向产能过剩,供需关系发生逆转,社会关系也随之改变。如今卖方普遍奉行“顾客就是上帝”的态度,消费者通过钞票行使话语权,在传播领域同理,文化产品过剩,受众能够自由地选择信息,这是群体传播时代出现的社会土壤。
第二,互联网为群体传播提供了新型的“物理空间”。群体传播是一种“因事聚集”的传播形态,受限于地理空间和传播事件,传统群体传播呈现出传播范围小、效率低、效果不显著等特点。而互联网为群体传播构造了新型“物理空间”,它成本低廉、无处不在,为群体传播提供了空间与应接不暇的新鲜事件,使群体传播得以常态化。不可回避的问题,互联网群体传播也使得传统群体传播的利弊更加极端化。
第三,群体传播引发信息生产方式的转变。隋岩教授指出,互联网群体传播使传统4种传播形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其一,单向性、中心化的大众传播与分散的、去中心化的群体传播必然展开博弈;其二,大众媒体有意识地借助群体传播营销成为普遍现象,传播效果也因群体成员的主动参与,从认知层面渗透到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其三,组织传播巧妙地利用群体传播进行网络推广;其四,信源不明的群体传播与强化意见领袖作用的人际传播交织,成为信息产生强大传播效果的根源。
第四,群体传播具备文本优势。隋岩教授以140字为上限的微博体为例,分析其放大细节、独特构思之巧妙,颠覆符号并获得戏谑性的传播效果。以智慧性彰显信息价值、以娱乐性引发传播效果,展现了群体传播的符号优势。
第五,信息生产方式的改变催生了资源配置的新路径。传统资源配置的三大路径分别是家族继承机制、政府分配机制与市场竞争制。随着生产力发展,注意力成为信息社会的稀缺资源,隋岩教授认为,大众传媒注意力资源的配置仅止于少数专业人士,比如文字媒介将资源配置给会写的,广播媒介将资源配置给会说的,影像媒介将资源配置给会长的,但群体传播则将注意力资源的配置拓展到草根阶层。
隋岩教授指出,在群体传播时代,个体传播行为的社会化和对社会注意力的攫取,使社会资源被重新分配,从而促进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在交流互动环节,针对与会者提出的关于舆论引导、算法和人工智能对传播主体的再垄断等问题,隋岩教授一一予以回应。
董天策教授总结指出,此次讲座将符号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路径相结合,透彻地阐释了互联网传播引发的信息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的变革,落脚于信息社会注意力资源的重新分配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使听众对群体传播时代有了更深层、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文字:徐昕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