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新闻 > 正文 >
20
2024.11

作者:

编辑:
彭辉

讲座回顾 | 刘海龙:潜水艇会游泳吗:关于人工智能知识生产的争论

2024年11月17日下午,新闻学院第106期“传媒大讲坛”在301报告厅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海龙教授带来题为《潜水艇会游泳吗:关于人工智能知识生产的争论》的讲座,新闻学院院长郭小安教授主持讲座。


郭小安院长主持讲座 


刘海龙教授以“死后重生与人工智能”等话题,引出当前学术界正在关注的人工智能知识生产研究。刘海龙教授认为,在探讨知识社会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时,应当超越信息论的传播学,打破“传播主要建立在信息上”这一观念,从更宏大的人文社科视角出发,回到知识概念来讨论知识与传播的关系。同时,刘海龙教授围绕“AI与计算机之间的真实”“AI是传播者还是媒介?”“只有算法而没有人类数据的知识?”“AI能否生产知识?”“新常人有创造性吗?”等问题展开精彩论述。


人的照片上写着字描述已自动生成

刘海龙教授演讲


刘海龙教授首先介绍了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探讨了算法推荐煽动仇恨、虚假真实与AI幻觉等问题,然后对“AI是传播者还是媒介”这一问题展开分析。作为传播者的人工智能或机器,是人机传播中不证自明的前提,其角色经历了从信源到行动者的发展过程。在此观念下,交流者会出现三种反应,即媒体等同、媒体唤起和用户建构。作为媒介的人工智能可能缺乏主体的意向性与自由意志,具有媒介的居间性,这促使我们需要重思人工智能与意见领袖的关系。


援引伯克的《知识社会史》和《什么是知识生产》,刘海龙教授从“物质与形式”“存储与承载方式”“互动界面”和“知识的组织结构”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知识的物质性,包括知识传播的渠道和中介、媒介对知识生产的影响,以及知识重组是一种隐喻性的知识生产。随后,刘海龙教授从正式知识和非正式知识的角度,论述了“只有算法而没有人类数据的知识”这一问题。


会议室里的人们描述已自动生成

刘海龙教授讲座现场


然后,刘海龙教授进一步从解释性、身体与感知性两方面回答了“AI能否生产知识”这一问题。在解释性部分,刘海龙教授引用了乔姆斯基的观点和赛尔中文屋思想实验进行论述。在身体与感知性部分,刘海龙教授用“潜水艇会游泳吗”这个例子引出“计算机能否思考”这个问题,强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无法感知和理解世界,从而无法产生真正的知识。


最后,刘海龙教授援引海德格尔的常人概念,认为人工智能是与人类共在的新常人,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的综合。在此基础上,刘海龙教授从“新常人有创造性吗?”这一问题出发,指出基于海量数据的智能涌现,使新常人超越了任何单一人类所能达到的渊博程度,而人工智能是否具有“创造性”,取决于机器计算在多大程度上超出人类的解释与预测能力。


学生提问环节


在交流互动环节,刘海龙教授回答了同学们关于“如何寻找理论支撑自己的观点”“思辨类文章如何与学界进行对话”等问题。郭小安院长对此次主题讲座进行总结发言,并延伸讨论了人工智能作为媒介还是传播者的两种学术观点。

 

文字:沈思妤

图片:李梦瑶

值班编委:王鑫、杜忆竹

值班副总编:范虹

执行总编:刘丹凌

总编:郭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