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游记之七:离开香港,留下所思所想 ②
编者按:2018年10月23日,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第8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正式开幕,本届工作坊的主题为:“寻求真相:调查报道和公共责任”,八位普利策奖得主从新闻报道的不同视角阐述了各自对真相寻求、调查报道和公共责任的理解,从新闻理念、采访及信息获取、写作技巧等各方面分享了各自在调查报道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悟。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访学团队已顺利完成此次游学,团队成员陆续将感受和经验成文,以飨读者。
大学之大,不在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然而我看见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第一感觉就是:楼真大。一栋十层高,各种设施配备十分齐全的教学楼,只属于传理学院单独使用。当我参观到里面时,更是感叹。在人性化设计与高水平硬件而组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如何能不学好?大概率下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会奋发图强吧。传理学院还组了个杜比8.1实验室,给学生以最好的条件进行实践操作,进行探索,据说这套设备就要600万港币,换成人民币也有五百多万之巨。
可以看出,教育确实是十分需要资金的,只要肯砸钱,新成立的学院也会有飞跃发展。我想起了90年代时,那时候哪有什么北大清华TOP2,浙大复旦什么的呢,无非是国家后来进行了985、211一系列计划,砸了大笔大笔的科研经费,这才使得北大清华等顶尖院校与其他学校拉开了差距。在此只期望学校或者哪位校友改日飞黄腾达了,支持一下我们学校,特别是新闻学院。哪怕一年的经费只有人家一套设备的零头呢?
其次谈及学习内容。第一感觉是懵。人不习惯,听不惯英语,刚开始时心理总有生疏和惧怕感。后来听了一天以后习惯了,发现其实自己还是能听懂个七八成。其次就是别人的英语水平真好,不怯场,自信又流利。这跟语言环境有关系,也跟他们的英语水平有关。英语确实要好好掌握。然后各位普利策奖得主主要分享的是新闻报道有关的背景,并不是单纯的新闻理论。
我觉得从这些分享中,更能体会到一种新闻精神、价值。这远远比单纯的理论在实践中更重要。我觉得这也是学习新闻的本质意义。
——新闻学院本科二年级 陈憬霖
(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大楼)
从10月22日凌晨从江北机场出发,一直到10月27日下午回到从前,这五天的香港之旅中,我的确有一些感想值得一写。
首先是对香港的整体印象。这一次交流学习是我第一次来香港,在短短五天的停留当中,我对香港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和整体印象,也感受到了一些与内地极为不同的氛围。香港在近代史上很大一部分时间都作为英国殖民地而存在,港英政府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政治氛围方面,香港是比内地更加开放的。港人的政治意识也相较内地更为完善。经过许多年的发展与建设,香港的城市建设和公共基础设施比内地要完善不少,从公交车上的充电插口就可以窥得一斑。
其次是香港浸会大学的参观。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作为全世界都排名靠前的新闻传播类学院,在院系建设方面更有一些值得我们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学习的地方。首先是在教学硬件方面。灵活的教室安排,完善的教学设备,包括令人惊叹的世界先进设备(杜比音效处理设备),都使得我在参观当中深切感受到了我们学院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的潜力。还有传理学院的全英文教学方式,他们请来的闾丘露薇这样的业界牛人以及在讲座当中展现出的他们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可能都是现阶段的我们值得学习的。
总体来讲,这一次的香港之行极大地开拓了眼界,对于许多问题也得以从更加客观全面的角度来看待。在听过普利策奖得主们分享的经验之后,我在新闻实践方面的理解也加深了一分。不过从某些细节来讲还是能够看出在香港人和外国人心目当中,香港和内地还是有一些差距的。这更加提醒了我们未来的国家建设上我们依然任重道远。同时作为一个新闻学院的学生,这一次的交流分享无疑是十分难得的体验,值得铭记。
——新闻学院本科二年级 王艺昕
(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演播室)
万分感谢学校的支持和学院提供的机会,此次香港之行可以说收获满满,感动满满。
普利策奖正如新闻界的诺贝尔,对于每一个新闻学子来说,能聆听普利策奖得主们的经验之谈,是莫大的荣幸。这一次的香港之行,从出发前的踌躇满志,到。回校时的念念不忘,都为我带来太多的收获和体验。
我们参观了主办方香港浸会大学的传理学院,感受到了亚洲顶级传媒专业的学习氛围。我们还参加了几位普利策奖得主们的公开演讲,在与嘉宾们的提问和交流中获得了职业启发。在这些演讲中,他们反复强调了调查报道的重要性和记者所担负的公共责任。一线记者们还将他们如何开启困难的谈话,如何保护匿名信源,如何利用数字媒体的技术呈现更有吸引力的新闻等技巧倾囊相授。
其中我最受启发的是Julia Moskin 和 Kim Severson两位女士对我提出问题的解答。当谈到政府压力和保护线人匿名的冲突问题,两位记者坚定地告诉我保护信源是新闻业的基本原则之一,哪怕是来自再大的阻力也无法泯灭记者对社会和信源的公共责任。作为一名准新闻从业者,我为他们所展现的新闻业精神所感动,并坚定了以后为公共社会服务的信心。
除了学术上观点的交流让我收获满满,一路上在周老师、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交流,都让整个香港之行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新闻学院本科四年级 常玮
文字 /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普利策工作坊访学团队
编辑 / 廖元植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