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重庆大学 | 加入收藏

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的三种视角

2020-07-14 11:58:09     作者:新闻学院     

7月13日晚,清华大学彭兰教授为2020“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全体学员带来题为“新媒体用户研究的三种视角”的线上直播讲座。彭兰教授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讲座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刘海明教授主持。 

TFX5U9P7U731K5Q0)2OFYFT

彭兰教授讲座PPT首页 

彭兰教授先从“受众”到“用户”的变化谈起,认为传统的受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已不能完全覆盖当前发展多样、内涵丰富的用户研究,相关研究需突破传统的认知和思考角度。在此背景下,彭兰教授提出了新媒体用户研究的三种视角:“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并在接下来的讲座中,围绕这三种视角展开了系统论述。 

新媒体用户研究的三种视角 

第一部分是关于“节点化”视角的阐述。彭兰教授引入了计算机领域与社会学领域中的“节点”概念,认为“节点化”视角探讨的主要是各种关系,“节点”不仅体现在社会网络中,也存在于传播网络中。彭兰教授说:“今天,人与人的关系网络已成为了传播网络的一个基础,人也开始扮演起传播网络中的‘节点’的角色。”彭兰教授认为“节点化”视角,有助于研究各种新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人和媒介带来的影响。 

彭兰教授指出,“节点化”主要体现在三重网络中:传播网络、社会网络和服务网络。传播网络中的新媒体用户是个体化“节点”,其对分布式内容生产、分布式内容传播和信息消费都有一定影响。在社会网络节点视野下,彭兰教授阐释了关于个体“节点”间关系的四种研究视角:连接、互动、汇聚和分化。连接是指个体“节点”间多元关系的建立;互动涉及从个体到集体的不同“面向”;汇聚与群体互动有关;分化则涉及网络人群的圈子化与层级化。关于服务网络的“节点”,彭兰教授认为新媒体用户可以是共享经济的“节点”、社群经济的生产力,也可以是场景经济的服务对象。同时还延伸讨论了新媒体用户在不同场景或视角下的矛盾属性,阐释了用户在个性化与社会化、主动与被动、娱乐化与政治化、情绪化与理性以及免费与付费方面的矛盾与“摇摆”。 

第二部分是媒介化视角的相关论述。首先,基于时空这个基本维度,彭兰教授讨论了时空的媒介化,认为在当今的新媒体语境下,我们的行为处于现实时空和媒介化时空的共同笼罩之下,这需要我们对媒介化重新进行思考。基于此,彭兰教授围绕移动时代的时间和空间展开了论述。其次,谈到媒介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彭兰教授讨论了媒介化视角下新媒体用户的“表演”与“媒介化”生存现象:一方面,网络空间中的各种表演手段,促进了人们的“媒介化”生存;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愈发以媒介中的存在感为目标,现实生活则变成了媒介表演中的剧目。总体而言,现实化生存与媒介化生存两者互为映照、相互指涉、相互干扰。彭兰教授提到,数据与算法是用户媒介化的另一种形式,并围绕媒介化研究中与数据算法有关的三个方面——用户画像的数据化描绘,个体用户节点的位置测量以及数据、算法下的“落点”分析,进行了简要阐述。 

第三部分是关于“赛博格化”视角的分析与阐述。在此部分,彭兰教授首先介绍了“赛博格”的概念起源,谈到“赛博格”是一种人类与电子机械的耦合系统。今天,随着各种移动设备的普及,“赛博格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出现。彭兰教授认为,“赛博格化”的视角可帮助解释一些新的现象与趋势,理解人和机器融合之后所带来的变化。 

彭兰教授阐释了与“赛博格”相关的后人类研究中的部分观点,认为“赛博格”打破了传统的自我与他者、文化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等二元对立。围绕“赛博格化”,彭兰教授还探讨了“虚拟实体”、“数字化元件”“具身性”“数字化身”等智能时代新的数字化生存的现象。并表示在“赛博格化”的视角下,未来的研究还需关注智能时代新的人机关系,在人机传播、人机协同与人机共生、人与机器谁主沉浮等方面做进一步思考。 

彭兰教授为学员答疑 

在答疑交流环节,彭兰教授针对学员们提出的“新媒体从业者该如何应对当下的传媒趋势”“交际圈如何避免带来隔离甚至鄙视链的现象”“场景对直播带货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文/徐江波 霍嘉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