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重庆大学 | 加入收藏

韦路:新媒体研究的新进展

2020-07-10 10:20:28     作者:新闻学院     

7月9日晚,韦路教授为2020“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全体学员带来题为“新媒体研究的新进展”的线上直播讲座。韦路教授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讲座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曾润喜教授主持。

韦路教授讲座PPT首页

随着新媒体渗透到新闻传播学的各个领域,国际新媒体研究领域也产生了一些新理论、新成果。韦路教授围绕“大众人际传播”“被影响的旁观者”与“放大”三个话题,与学员分享了三项国际前沿的新媒体研究,他认为这些研究提出的新概念,可以为未来的新媒体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第一项是关于大众人际传播(Mass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相关研究。韦路教授从大众人际传播研究的产生背景谈起,认为把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割裂开来的二元对立的分类方法已不符合实际情况,大众人际传播概念可以很好的地解释新的传播现象。什么样的传播方式可以被称为大众人际传播?韦路教授谈到,它包括三个方面:个体使用传统的大众传播渠道进行人际传播,个体使用传统的人际传播渠道进行大众传播,个体同时参与到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活动中。感知近用性(perceived accessibility)和个性化(personality)是大众人际传播的两个必要条件,传统的人际传播,近用性较差而个性化较强,传统的大众传播,近用性较强但个性化较差,而大众人际传播,其近用性与个性化均较强。

“此方向的研究鼓励我们去关注信息本身的特征,而不是只关注媒介或渠道的特征”,韦路教授说,“这启示我们或许可以建构一套所谓的超媒介/跨渠道的传播理论(Transchannel communication theory)。无论采用何种渠道,只要传播的信息具备某种特征,就能把它界定为某一传播形态。”

第二项是关于被影响的旁观者(The affected bystander)的研究。什么是被影响的旁观者?韦路教授谈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被各种技术所包围,大多数技术是我们自己所没有使用的,但我们却不由自主地受到他人技术使用的影响,这种现象即为“被影响的旁观者”。这种影响是被动的,使我们处于一种无能为力、消极被动而又边缘无助的状态。为帮助理解,韦路教授分析了“more than use”和“less than use”两种状态,对比了旁观者与“user”“non-user”“usee”三种概念的不同,讲述了目前学者们正在研究的一个可行性方向:从被影响的旁观者到旁观的影响者的转变。

韦路教授认为,过去我们大量的传播研究都在关注技术使用对使用主体产生的影响,而在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可能受到身边存在的技术的影响。“‘被影响的旁观者’的研究启示我们去思考,他人使用的技术会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什么样的技术使用更容易导致对他人的不利影响?我们又如何能够从一个被影响的旁观者变成旁观的影响者?”

第三项是关于社交媒体中的“放大(amplification)”效应。在当前媒介趋于饱和的新媒体环境中,注意力成为重要资源,传播目的与其说是为了交流,不如说是为吸引注意力。而“放大”,指的就是对社交媒体上的某一特定对象的注意力或显著度进行增强的一种过程,这种放大由个体使用者故意或非故意的行为促成的。

韦路教授对相关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进行了详细阐释,认为这一研究能够帮助重新思考关于媒介效果的一些经典价值,“过去的媒介效果研究是以改变为核心的,但社交媒体时代,改变难以发生,更容易的是强化和放大。因此,在传播效果研究方面,可以以此为启发来思考未来传播研究的重心。”

最后,韦路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三个问题:“新媒体环境有哪些新现象需要新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结构与能动这对永恒矛盾在新媒体环境中有何新体现?新媒体环境中公私界限的消融如何影响人类传播行为?”韦路教授认为未来的新媒体研究,可以从以上的三个方面进行思考,通过构建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来帮助解释新媒体,理解新媒体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韦路教授为学员答疑 

在交流互动环节,韦路教授针对讲习班学员提出的“每一个普通大众会不会都是‘被影响的旁观者’”“在阅读英文期刊的时候如何甄别有价值的前沿理论”“未来几年对新媒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文/王玥 单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