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重庆大学 | 加入收藏

讲习班第五讲 郭小安:网络动员与公共事件

2015-07-15 22:06:55     作者:段童瑶 摄影:汪红春     

15日上午9点,2015“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系列讲座五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综合楼126报告厅开讲。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郭小安研究员作了主题为“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动员策略”的学术报告。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温健琳老师主持了此次讲座。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郭小安研究员梳理了目前学界对于公共事件的概念界定,他指出集体行动、群体性事 件、网络抗争、媒介事件等都是与公共事件相关的一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对于网络公共事件的概念及衡量指标,郭小安研究员指出,网络公共事件是指围 绕某个公共议题,在网络空间引起广泛讨论并进而形成强大网络舆论,影响政府决策或造成重大现实影响的公共事件,其衡量指数为:网络影响力指数、政府应对指数、以及政府的公共关系能力指数。

(郭小安研究员讲课中)

(温健琳老师主持)

其次,郭小安研究员对公共事件与社会动员进行了理论梳理与整合,指出中国背景下,公共事件与 社会抗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共事件的形成某种意义上就是社会抗争和社会动员的过程和结果。如果把抗争策略上升到研究路径或范式上来,社会抗争(社会运 动)理论发展一直遵循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两个维度或范式。郭小安研究员通过大量的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分别对两个维度进行了详细分析,情感主义视角包括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特纳的突生规范理论、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等,理性主义视角包括资源动员理论、政治过程理论和框架建构理论。随后,Jasper、Goodwin等人强调了情感主义的回归,并提出了情感管理、情感控制等概念。郭小安研究员一再强调,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生态下,网络动员很大程度遵循的并不是理性计算的逻辑,而是情感动员的逻辑,网民的参与动机往往是道德的对错和情感共鸣,而不是输赢的策略算计。

在此理论基础上,郭小安研究员将中国网络公共事件的动员归结为视觉动员、标题党动员、谣言的建构与动员、悲情叙事的情感动员、恶搞戏谑动员、扩散性动员和实 地声援的线下动员等多种动员方式或规律,并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案例对每种动员方式进行细致讲解,赢得学员们的阵阵掌声。

最后,郭小安研究员对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动员策略进行总结与反思,指出情感动员仍然是贯穿整个事件过程的主线,“乱中取胜”、“暴力崇拜”成为底层公众“无奈而理性的选择”。但是随着媒介素养的提高、制度化参与渠道的畅通以及民主法治的健全,社会动员的策略更具有可权变性,理性—情感—理性的动员脉络可能成为未来抗争动员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