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习班第三讲 董天策:网络传播研究中的视域、理论、范式
14日上午9点,2015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系列讲座三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综合楼126报告厅开讲。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以“网络群体事件”研究为例,为学员们讲授网络传播研究中的视域、理论、范式。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温健琳老师主持了此次讲座。
(讲座现场)
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舆论逐渐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领域。群体性事件作为网络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2008年以来,随着相关网络热点事件的发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热点。董天策教授指出,当前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网络传播研究中的视阈、理论、范式等,董天策教授通过扎实的文献研究以及对相关案例详尽的梳理为新闻传播学者关于网络新媒体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董天策教授讲课中)
(温健琳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董天策教授即抛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是否科学?”、“如何评判网络群体性事件,其研究的学术立场或价值取向是什么?”两个问题。董天策教授指出,有无结构性行为是辨别群体性事件的关键,而当前的一些研究中所指代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网络舆论而并无实际的行动。大多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准确命名应当是网络公共事件,也有少数情况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等于网络集体行动加网络动员。董天策教授一再强调,我们要注意研究的规范性与学理性,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需要转换学术视域、理论依据和研究范式。视域决定了我们在研究中从什么样的理论、框架出发去看待一个问题,董天策教授通过大量的文献综述指出目前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基本都纳入了危机管理的范式,属于应对层面的研究。对于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中国社会,应对层面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但学理性和学术性不够,要逐渐向网络民主的范式转变。最后,董天策教授指出了新闻传播学者在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相关问题时的着力点首先应当是研究网络公共事件,其目的在于推动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其次是研究网络集体行动和网络动员,以探讨民主协商式的“公共管理”理念与举措。
(学员提问)
董天策教授以深入浅出的讲授激发了学员们对该议题的热情,在学员提问互动环节,众多学员踊跃提问,对诸如“新媒体在社会对抗中的作用”、“怎样判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正向作用或反向作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引导网络舆论?”、“如何评价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等问题,董天策教授一一作出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