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师范学院李雅迪:重构与认知——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感悟

2017-07-08 19:39:15     作者:李雅迪

巴山蜀水,钟灵毓秀。千年渝州,人杰地灵。重庆之行,不仅让我领略到了重庆美丽的自然和人文风光,还让我享受了一场关于“网络与新媒体”的饕餮学术大餐。

 

作为一个新闻学专业本科在读且准备考研的大三学生,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书本唯上”的思维定式对我的荼毒。我们在书本上学习到“议程设置理论”,但是却不了解“新媒体语境下议程设置如何发挥作用”;我们了解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但却不知道“公共领域在中国以何种方式存在”。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且不断发展的学科,只有多了解业界和学界的前沿动向才能够真正的学好这个专业,所以我非常感谢重庆大学给我提供的这次机会。

几天的课程使我获得了大数据、数据新闻、人工智能、公共领域以及网络米姆等概念理论上的充实。周涛教授在讲《大数据创新与实践》时对大数据的定义做出了详细的界定;小安老师运用“帝吧出征”事件向我们解释了网络米姆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必要条件和传播过程;董院长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入手,对目前国内一些把“网络公共事件”定义成“网络群体性事件”观点作出了修正;北师大张洪忠教授提出了“互联网+”具有链接一切的功能,是未来媒体发现的基石,而我们应该不能止步于此,应向“人工智能+”迈进;武大的王琼老师则从自身的实践“镝数”说起,深入浅出的分享了国内外媒体对“数据新闻”的应用。这些知识充实了我学习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使我不至于陷入“读死书”的困局。

同时,我还了解了一些业界和学界前沿的动态。许可老师及其团队研发的三个网络情绪分析的应用,使一些网络情绪可视化,并能预测股票、经济走势以及电影票房等;人民日报新媒体办公室刘晓鹏副主任则以《人民日报》“两微一端”为例向我们深度剖析了新媒体情境下纸媒进行转型发展的新逻辑;张洪忠教授向我们展示的麻省理工的老师和学生所进行的全息投影技术的实践——第六感装置,是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部英剧《Black Mirror》里的未来场景——记忆芯片,就是利用这种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技术;王琼教授向我们展示国外的一些媒体利用“数据新闻”的实践的时候,一些动态化的图表充满了科学性和艺术感,让我觉得脑洞大开。

我也在各位老师的分享与交流中得到了一种价值观上的思考。周智琛老师作为一个媒体人,他提到媒体人的情怀,在人人都追求流量和阅读量的时代,我们媒体人更应该保持情怀,在自己喜爱和适合的领域深耕,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阅读量,应专心做好内容;杨国斌老师讲到人人都关注大数据和群体的时候,我们不应抛弃个人的网络历史,他用德里达的“哀悼政治学”和“友谊的法则”来把我们逝去的网页比作我们的朋友,让我想到无论是在一种事物逝去的悲伤时刻还是在一种事物兴起繁荣的欢欣时刻,我们都应用人文关怀的心态去对待,而不是只是讲理论、讲数据、讲观念,而是在这似水流年中不忘初心和本心;其中让我反思最多的是,在网络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国家对出现的一些伦理困境和网络犯罪该如何调控和治理?我之前看到过谭天老师的一篇文章提到“伦理应成为互联网治理的基石”,所谓基石,对我们来说就是基础性的东西,是源头问题,是国家进行法律规范时也要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那么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人们的伦理道德或许会受到冲击和重构,在那个时代,我们学媒用媒的媒体人该如何自处呢?

到最后,还是非常感谢重大新闻学院给我们的这次机会,我想起初来的第一天晚上,我在重庆大学校园里闲逛时看到“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这与“明德亲民”的大学之道不谋而合,再次感谢重庆大学,希望有缘再遇重大!

 

Copyright 2015 联系电话:15865874521 地址: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新闻学院 邮件:xinwen@c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