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重庆大学 | 加入收藏

新闻学院董天策院长等参加2018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

2018-11-22 08:28:53     作者:新闻学院     

11月17-18日,2018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在深圳大学举行。此次大会以“新媒体时代:科技与人文的重逢”为主题,由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主办,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承办。来自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重庆大学等全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曾润喜研究员,青年教师郭毅博士以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共10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微信图片_20181121174136

(新媒体传播学年会合影)

17日上午举行开幕式。董天策教授作为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致辞,他指出,今年的会议在深圳大学举办,正契合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及媒介融合的推进,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都会讨论网络传播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保持学会的活力、增强对学术共同体的认同,坚持“在批评与交流中促进学术进步”这一学会传统。

微信图片_20181121173850

在开幕式结束后的“主题演讲”环节,董天策教授发表了题为《网络舆论聚集研究的再思考》的主题演讲。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群体性事件”的行为主体、行为性质、适用法律进行分析比较,董天策教授指出,“网络群体性事件”实际上是“网络舆论聚集”,与群体性事件具有本质的区别,准确的命名应当是“网络公共事件”。用“网络公共事件”概念取代“网络群体性事件”,能更准确地表述研究对象,具有更深厚的研究传统和理论资源,不仅有利于改变危机管理范式研究存在的两大弊端,客观评价网络公共事件在推进国家治理、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推进“网络公共事件”公共领域范式的研究,深化网络赋权与传媒公共性的时代课题,促进网民舆论监督进入新的历史时代。

在17日下午的分论坛讨论中,曾润喜研究员担任了“分论坛十:新媒体时代的集体记忆与形象建构”的评议人。他在评议中认为,部分研究常出现“关键黑箱现象”,即在阐释了两个概念后,却忽略解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两者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影响的过程、方式和结果又是什么?此外,他还建言,学术研究要注重现实问题和理论相结合,好的理论是可以面向实践研究的,好的实践研究也必然会勾连好的理论。在写作中,不能把理论研究降格为学术史梳理或者文献综述,而是要面向现实问题去解释。

郭毅博士做了题为《重塑空间经验:飞机安全演示录像与国家形象呈现》的学术报告,他认为国外关于飞机安全演示录像的实践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有借鉴意义,可以激发文化社群怀旧认同和身份共鸣。博士研究生梁辰曦通过对73起网络公共事件进行深度的案例分析,探讨了中国新媒体赋权的可能性。

重庆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邵铄岚、杨龙梦珏、魏小津、田美芬、郭环、颜世建还就二次创作与著作权的平衡保护、电视寻人类节目的叙事、作为文化符号的饮食纪录片、弱势群体新闻话语权、互联网内容治理、美国政治选举中的意识形态、“精准扶贫”报道研究的问题和框架等议题分别进行了论文报告。

18日下午,大会举行了闭幕式,董天策教授对此次大会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表示,学术的成长、学术共同体的成长、学术水平的提升是本次年会的主旋律。在学术研究中,我们要把握好理论、现实、方法、完美、透彻这五个关键词。第一,要深化理论视野、理论框架和理论关系;第二,要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立足中国本土;第三,要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把理论和现实联系起来;第四,要争取把论文做到理论、现实和方法的完美结合;第五,研究要追求透彻,只有透彻的研究才会产生深远的学术影响力。

微信图片_20181121204233

闭幕式中,分论坛代表们陈述了本次会议的情况。曾润喜研究员作为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秘书长,对本届“年会优秀论文”及“年会优秀学生论文”的评选进行了说明并宣读了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