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晔:新技术时代的协作式新闻布展
2019-07-11 21:43:18 作者:刘旭圆 方草 摄影:尹婕 刘巍7月11日下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陆晔教授在民主湖报告厅为2019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全体学员作了题为“新技术时代的协作式新闻布展”的讲座。讲座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主持。
(陆晔教授讲座中)
陆晔教授首先从美国新闻业的困境谈起,指出当下美国新闻业正面临新闻媒体的经济效益停滞、政府和公众的反媒体情绪上升、新技术带来新闻生产民主化、新闻业的公信力在全社会降至历史最低点等问题。她认为新闻生产的民主化使传统媒体的时效性、权威性、消息来源的多方验证三个元素被消解,这不仅是美国面临的困境,也是全世界职业媒体机构共同面临的“新闻业危机”。
新传播形态究竟为新闻业带来哪些改变?陆晔教授认为,新技术更深远的影响和新闻传播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组织化新闻生产规范之外——新闻实践从“把关(gate keeping)”转向了“看门(gate-watching)”,甚至是互联网时代为摸索受众需求的一种“寻路(way-finding)”;互联网用户对新闻的发现、分享、评论,使得新闻不再是“刊出(publish)”,而是“公开(publicize)”,澳大利亚学者Bruns将此概括为“协作式新闻布展(或译作策展) (collaborative news curation)”。随着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个“节点”,这意味着新闻创新的多主体并不拘泥于传统职业化新闻生产的逻辑,而是以互联网多中心“节点主体”展开动态新闻传播实践。
新闻相关的社会场景正在发生巨变,移动社交则是这一巨变的风暴中心。陆晔教授认为,社交性、互动性成为用户的第一需求,与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相关的传统新闻概念,包括社会共识、分化与凝聚、阶层之间的理解或信息互通等因素正在消散。用户不在乎媒体生产的是否是纯粹的新闻产品,即遵守传统的新闻专业流程、有专业壁垒的新闻,用户需要的是娱乐、信息、态度及理解。融合新闻颠覆了过往传统媒介的结构化新闻及其仪式化场景,任何零碎、随意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新闻,新闻处理方法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变得很高。从某条新闻被披露到其传播路径,都具有极高的偶然性,有些爆款新闻似乎没有规律可言,无法复制。
陆晔教授引用展馆领域“Curation”这一术语来说明互联网时代的参与式新闻实践模式,即一个意义生产与再生产动态交织的模式。“Curation”超越了本身的内涵,每个人都可以对故事添加个性化的部分,附着在新闻里面。社交媒体的内容布展由布展代码(curatorial code)决定,布展代码这概念强调平台特定的架构和算法公式在塑造一个用户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上的角色,可被视为包含请求、要求、鼓励、劝阻、允许或拒绝特定行为的技术特征。新闻源布展(News feed curation)是指用户试图影响出现在其社交媒体账号主页的新闻,从基于算法的自动个性化到基于布展的主动个性化,用户选择某些新闻源与特定的群组共享,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共享帖子和新闻源记录。算法布展是基于机器学习和算法进行的信息选择、分发。在线新闻生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新闻布展和算法布展的混合,新闻聚合网站是新闻聚合器的算法布展和新闻机构的新闻布展共存的地方。
在此基础上,陆晔教授进一步阐释了协作式新闻布展与亚文化公众之间的关系。协作式新闻布展提供了平行的话语场所,亚文化公众用这种方式对自身的身份、利益诉求做出对立的解释,发明描述社会现实的新术语,重塑个体的需求和身份认同,减少自身在官方公共领域中的不利地位,扩大话语空间,朝向更大范围民主的扩张。
(学员提问)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陆晔教授就学员提出的快手和抖音的新闻布展方式的关系、如何看待网络公共领域概念等问题做了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