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汪昊:山城七月二三感
2017-07-06 10:42:29 作者:汪昊2号那天,当我跨出重庆北地下通道,走上地面的时候,一股扑面的热浪对我说,欢迎你来到重庆。 其实重庆我是来过不止一次的,持证上岗的小导游小汪这几年频繁的造访山城。不同的是,身份。作为一只重回校园的老鸟,抛弃了导游的套路,学生党独自来的重庆,期待玩出一个不同的重庆,更期待多多学习(划重点!),互相交流,开拓学术思维。
(汪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转眼讲习班过半,想从重庆印象,重大印象,讲习班有感三个部分,谈谈七月山城的二三感。
重庆印象
七月的重庆,正在肆意的发挥其火炉的潜质。拥挤的人群,炙热的心。想来想去,更愿意把重庆看作一个魔术盒子,只要你愿意,他似乎总可以满足我们内心的想法。朝天门邮轮的两岸的重庆,是香港,是上海,有着一个大城市可以有的通火通明。歌乐山上的重庆,是陪都,是历史。是一份承载着中国近代民族伟大复兴的厚重与庄严。洪崖洞解放碑的重庆,更像是一个漫画世界,不靠谱不真实,却美的可爱又真实。磁器口的重庆,是飘香的鸡杂,是曲径通幽,是历史,是千年古镇的风雨历程。
重大印象
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物理大学的文科生,自然是知道工科见长的重大的。唯一不同的是,三月份董老师去科大讲座,让我这个长期生活在科大基本没啥存在感的学院里的人,开始特别羡慕重大可以有一个这么好的文科学院的。随着开始正儿八经的开始接触一些学术训练,除了男神董天策老师,我还知道了男神郭小安老师,舆论学会年度杰出青年曾润喜老师,还有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领域颇有心得的张小强老师。虽然到目前为止,研一青椒的小汪依旧不懂得何谓学术,但是我想,在讲习班这样的环境下,与优秀的老师为邻,踏实前进,用思想武装可能就是学术道路的基础吧。
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
报名讲习班的直接动力其实是自己想要多去接触些大数据的方法与研究手段,然而,课程过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尽管几位老师都已经特别照顾我们文科生得情绪了,但是不得不说,听下来之后除了信息量大,还有一种任重道远的感觉。不过就我而言,一个讲座最大的价值并不是讲座内容多花里胡哨,看着多热闹,而是在于能否在学习或者在生活上给予我启迪,引领我去思考很多新的,具有价值的东西。周涛教授的大数据实践与创新,在最后的伦理思考的部分,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同时,也让我更加坚信人文社科学子要对工具更具备敏感,更好的利用工具给我们带来的价值。郭小安老师的理论,更多的站在一个恩师的角度,对我们的后辈的学习进行了一定的批评性指导。尤其是老师在说到反思框架理的使用的时候,真的是一阵脸红,而关于抗争手段的变迁的时候,作为一只新闻评论,苦于最近的很多事件没法下笔的时候,突然被打开新的思维分析的大门。男神实至名归!一年没见的张洪忠老师带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背景——人工智能➕。就像上一个大的研究背景全媒体一样,人工智能将成为我们未来科研工作的指导大的前提。想到人民日报,五年前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庄严肃穆的主流媒体。然而近些年,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不知不觉早已习惯了撒娇卖萌的人民日报小编,以及各种各样的现象级h5。来自人民日报的刘晓鹏老师,阐述了国家级媒体的受众观,为我们讲述了这些现象级传播背后的故事,启示颇多。 许可老师的研究就显得高大上很多,虽然没怎么听懂(文科生黑线),但是许老师通过扎实的研究,富有逻辑的推演,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同时,也给我们人文出生的小青椒一种压力,重视方法,重视研究,努力努力再努力。
男神董天策老师抱病登台,敬业的男神值得敬佩。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的盛宴,也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首先,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与新媒体对人的赋权,表达由权力变成权利。网络参与变强,群体参与成为一种习惯。公共领域的建构成为可能。其次,信息公开制度与公民四权的建立,为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制度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公共事件逐渐增多,而且大多呈现出正面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研究者将网络公共事件命名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并认为其会对网络与现实世界同时造成极大的危害。也有很多研究者以危机管理的范式去研究网络公共事件,并认为政府应及时应对、处置、控制、引导、防范、监测和管理。这样的结果就是对网络舆论越管越严,乃至于扼杀正常的网络舆论,错失推进公民社会建设和网络公共领域建设的一个良机。所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董老师宏大的世界观,为我们后辈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借鉴的模版。
最后,【重点重点重点】我要夸一下会务组,贴心的安排,舒适的报告厅,当然,还有超高颜值的小姐姐小哥哥们和她们大大的smile!讲习班还有一半,离别尚未到来。好好享受在重庆的时光,感谢重大,感谢每一次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