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重庆大学 | 加入收藏

生命之帆,朝着海风的方向

2018-09-25 09:14:00     作者:新闻学院     

狂风,暴雨,巨浪。

10时01分46秒:一排巨浪掀过来,长长的码头瞬间消失,镜头里一片茫茫水雾……

10时37分01秒:镜头里出现12个身影,迎着暴风雨冲向码头。此时一个巨浪撞在码头上,数十米高的浪花冲天而起,大海咆哮的声音似乎隔着屏幕都能听到……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来自8月20日台风“温比亚”袭击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作业码头时的监控视频录像。

台风中,停泊在码头的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在巨浪袭击下出现险情。危急时刻,副所长黄群等12名同志冲向码头抢险。

狂风怒号,巨浪排空,先后有6名同志被卷入海中。副所长黄群、试验平台负责人宋月才、机电负责人姜开斌不幸罹难,壮烈捐躯。

是什么让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勇敢地冲向惊涛骇浪?

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却是真正的勇士。

他们生命的帆,早已朝着海风的方向。

头一个冲进狂风巨浪的黄群,其实连游泳都不会

推开七六○研究所9号楼519室的房门,坐在黄群的办公桌前,就能看到试验码头。桌上的电脑键盘压着一张旧便签,上面写着两行隽秀小字:“天地生人,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海,就是黄群一生的事业。

1989年,黄群毕业分配到位于家乡武汉的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

当时,黄群所在的科室,十几名设计人员挤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他就利用休息时间,把图纸挂在墙上,趴在墙上修改。“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当时大家就觉得这个小伙子,心里有片大海。”所里一位老专家感叹说。

干军工,最怕的不是清苦,而是清闲。那些年,所里没有太多科研任务,船舶工程专业的很多学生出了国,或者离开了这个专业领域。和黄群一起分到这里的15名大学生,先后走了一大半。

黄群留了下来,拿着微薄的工资,默默坚守。遥望沧海的日子里,他伴着母亲、娶了妻子、有了孩子,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海智。

2017年4月,黄群服从组织安排,告别母亲、妻儿和熟悉的工作环境,来到位于大连的七六○研究所工作。临行前,他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想人生就是用不断的挑战证明自己的能力,在挑战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船舶、干船舶,谁没有海洋强国梦?”他的校友、中船重工首席专家张锦岚动情地说。

从长江之滨,到渤海之畔,黄群来到一抬头就能看到大海的地方。

在这间办公室的480多天,黄群用掉了5个笔记本。七六○研究所工作人员关浩然回忆说,黄副所长加班是常态,晚上经常能看到他的办公室亮着灯。全所列出的任务清单,黄群负责的就有300多项,“开会向他汇报进度,哪怕只有一点没说清,他都能马上纠正,这些任务项目都在他脑子里”。

在这间办公室的最后一天,黄群一宿没合眼。

台风“温比亚”来袭,气象台发布了橙色预警。“从19日晚上开始,他要求保障人员每半小时汇报一次情况,自己还定时登上码头检查。”工作人员曲玲回忆说,到了20日早晨,黄群差不多每隔几分钟就询问一次。

黄群心里比谁都清楚,试验码头上的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是用于科研试验的专用海上试验装备,对提升我国船舶多项核心关键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8月20日,就是在这里,他看到了高高的涌浪拍打着码头。也是在这里,连游泳都不会的他带领11名战友,毫不犹豫地冲向风暴的中心,但再也没有回来。

宋月才微信名叫“老船长”,他的心连着海,直到献出生命

宋月才是一名退役军人,他的微信名叫“老船长”。

大伙儿从没觉得这是个昵称,他们说:这就是老宋,他的心连着海。

在海军部队工作26年,宋月才退休回家。他的家就在大连,离海也不远。然而,告别“军港之夜”,不再“头枕着波涛”,宋月才咋睡都不踏实。

2011年11月,接到来自七六○研究所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的召唤,宋月才第一时间就赶了过来,担任试验平台负责人。平台工作队伍中的20多个人,几乎都是这些年他亲自招进来的。

本已离开军港,谁知又回码头。同事们回忆,这些年,宋月才除了在平台上工作就是在电脑前敲键盘。

试验平台工作人员宋健说:“老宋有一个巴掌大的小电饭锅,为了节省时间,老宋经常用它煮粥、下方便面,就点咸菜简单对付。有一次我问他,不用那么艰苦吧。他却笑着说,就爱这一口。”

在一起时间久了,大伙儿发现宋月才桌上的资料堆得越来越高。老宋日日夜夜敲键盘,竟然敲出来几十万字的材料,编写出7本试验平台培训教材。

2018年7月,平台试验进入关键阶段,要在大海上航行36个小时,每个时间段都需要有人值班。宋月才说,人老了觉少,睡不着,他把两个通宵夜班都抢了过去。夜晚的大海漆黑一片,他睁大双眼,仔细观察着周围的动静。

“终于,我们坚持到了天亮,老宋跟我一起对着海面日出的方向唱起了歌。”宋健回忆起那天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经过6年多的努力,试验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计划,试验项目在不久后就可以完成,老船长也可以“下船”了。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8月20日,台风袭来,宋月才义无反顾地冲上了码头,直到献出生命。

海浪像小山一样,一个接一个扑来。和风浪抗衡近3个小时后,同事建议撤离寻求救援。可是,宋月才迟迟不肯离开,不幸被风浪吞噬。

姜开斌跨越千里回到他眷恋一生的大海边,把自己再一次交付给了国家

姜开斌这辈子,围着大海画了一个大大的圆。

1989年,他从海军某部机电长的岗位上转业,回到家乡湖南省常德市物价局工作,直到2016年12月退休。

“当时女儿体弱多病,他是为了家庭,不舍地离开了海军。”妻子吴春英了解自己的爱人:他心里有海,风一吹就会朝着大海走。

转业回家30年,姜开斌一直把两身洁白的海军服珍藏在箱子里,每年拿出来晒一晒。他曾说,穿军装是他最帅的时候。

女儿姜薇回忆说:“我爸说如果不是我的身体不好,他希望我也能够当兵,穿上海军服。”后来外孙出生了,姜开斌给宝宝买的第一身衣服就是一件小小的海魂衫……

他从未忘记大海――

姜开斌把自家的阳台改造成了一间书房,书架上最多的,还是海军机电装备技术书籍和资料。他不仅留着自己上军校时的教材,还购买了新版的课本。女儿姜薇当时就心里嘀咕:“都转业这么多年了,他一个公务员,买海军机电专业的课本干啥呀?”

熟悉姜开斌的战友都知道,他在部队时练就了一身绝活,机电系统出现问题,光靠一双耳朵,就可以听出故障所在。而让常德市发改委工作人员钟志宏吃惊的是,他和姜开斌到一家水电站调查上网电价,发电机组的装机数据不准确,姜开斌竟然现场就测算出了装机容量。

站在湖湘,眺望大海,山重重、水迢迢。姜开斌没有想到,有一天大海会再次向他发出召唤――2017年年底,七六○研究所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需要一批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

消息传来,姜开斌开心极了。年已花甲的他,告别家人,跨越千里,来到他眷恋一辈子的大海边,把自己再一次交付给了国家。

半年来,浪花上打滚,姜开斌似乎忘了自己的年龄,恨不得吃住都在平台上。他带出了一支高水平的队伍,漂亮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高难度任务。

8月20日,当台风袭击他工作的码头,当巨浪拍打着他倾注心血的试验平台的时候,姜开斌冲了上去。

风停了,浪静了。七六○研究所院区像经历了一场浩劫,20米高的大树被连根拔起、6平方米的水泥板被掀飞到10多米外,地上的金属架被拧成“S”形……

记者来到3位英雄献身的地方,眺望波光粼粼的大海,一首莱蒙托夫的诗涌上心头:“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在闪耀着白光……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苍天无言,大海无语。数叶白帆,向着海风吹来的方向……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