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使命与话语平台---为《同舟共进》三百期而作
2013年6月适逢《同舟共进》第300期。在汉语世界中,“三百”是很有文化意蕴的数字。相传孔子整理上古诗歌,删定“三百五篇”,后世遂以“诗三百”或“三百篇”指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即汉儒奉为经典的《诗经》。后世编辑某一朝代诗歌选集,亦往往以“三百”命名,譬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自1988年创刊以来,《同舟共进》已出版300期,可喜可贺!
如何表达个人的祝贺之情?与其空洞地抒情议论,不如从个人与刊物的交道谈起。说实话,由于《同舟共进》自办发行,加上个人工作繁忙,很长时间我都没有注意到这本刊物。2007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碰见在该刊当编辑的一位学生,要我看看这本杂志,并说如果可能,编辑部要请我当审读员,写写刊评。随后,我收到编辑部寄来的刊物,从此与《同舟共进》结下不解之缘。
记得读完2007年第7、8两期,大为兴奋,立即写了一篇《初读〈同舟共进〉》,直言不讳地谈了最初的阅读感受:“读完《同舟共进》今年第7、8两期,不禁为之惊讶——广东有如此好的思想文化期刊!敢于针对社会现实发言,有思想见地,有文化内涵,不仅为政协的参政议政提供了言论平台,而且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公共领域的建构。”
从那以后,我就成为《同舟共进》的忠实读者之一。每期刊物新鲜出炉,编辑部总是第一时间送给我,我也总是挤出时间及时阅读,写下点评文字。屈指算来,当《同舟共进》特邀审读员累计已有七年整,读了80多期刊物,写了70多篇刊评。之所以坚持下来,除了编辑部的信任,个人乐意做这件事,主要是因为《同舟共进》值得读,值得认真读,精彩的内容更是可圈可点!
《同舟共进》创办20年之后,赢得“中国新锐媒体”的称号。2009年,国内十多家知名媒体和部分高校发起主办“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同舟共进》与《南方周末》《东方早报》、新浪网、红网一起荣获“中国新锐媒体•年度媒体奖”。组委会的颁奖词说:
这是一份鲜为大众所知的刊物,却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树立起了不可动摇的言论旗帜。
《同舟共进》坚持理想,特立独行,对中国转型期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持续的论说,特点最为鲜明,立场最为清晰。
2009年,《同舟共进》以大量锐利的评论文章,开掘历史、聚焦现实,继续“在别人停止思维的地方延续思维”。
个人认为,颁奖词对《同舟共进》的评价既实事求是,又恰如其分。杂志能获“新锐媒体”殊荣乃实至名归。从栏目设置上看,《同舟共进》包括时政言论、人文历史、社会文化三大板块,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的特色。
总编辑王家声认为,政协本来就是言论平台和民意渠道,就是建言谋策、协商监督的场所,特别需要和而不同、耳听八方。作为政协刊物,《同舟共进》在进诤言、讲真话、讲实话方面,应比其他刊物有更高的要求,应比别人做得更好。2006年以来,在办好“议政论坛”、“委员在线”、“前沿观察”等参政议政栏目的同时,《同舟共进》重拳出击,每期推出一个“专题策划”,抓住理论问题、时政热点、文史文化、社会民生、周年纪念等几个切入点,精心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题目,尽力组织权威专家与充满活力的学术新锐撰写文章,力求做出深度、力度和独特角度,做出可读性,不断拓展时政言论的话语空间与思想内涵,让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阅读快意与思想启迪。
对于人文历史板块,王家声总编辑也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开掘历史、还原历史、存史资政、鉴往知来,是《同舟共进》的办刊宗旨之一,也与思想理论探索紧密相关,还是刊物“可读性、吸引力”的重要保证。因为相当部分读者尤其是阅历颇深的中老年读者,对“历史揭秘”、“历史真相”极感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近现代以来,历史的沉没和扭曲实在太多,对政界、学界、文坛、艺坛的一些人和事,尽力做些还原真相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与现实意义。为此,《同舟共进》精心组织和编辑各类文史文章,让人读史而明智。
至于社会文化板块,则是《同舟共进》的辅助性栏目,可以谈些轻松有趣的文化话题,抒写别有会心的个人见解,让人以小见大,从中领悟深刻的思想真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同舟共进》的“文化”其实都蕴含“政治”意味,譬如“舟边絮语”的杂文随笔,那些谈天说地、漫话古今、比较中外的杂谈,深层次的意蕴大都与“政治”密切相关。
因此,《同舟共进》的三大板块虽各有侧重,却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就是:以时事政治为焦点,以人文历史为底蕴,以思想认识为灵魂,三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时政言论聚焦现实,不仅对现实问题进行理性分析,而且为解决现实问题建言谋策。至于人文历史与社会文化,侧重选取在当今时代具有借鉴意义与启迪价值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问题、文化现象等加以探讨,阐发作者的独到见解,引发读者的理性思考与情感共鸣。
进一步说,无论是时事政治评论,还是人文历史探讨,抑或社会文化感悟,《同舟共进》始终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摆事实、讲道理,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弘扬科学精神,批判错误观念,关注民生疾苦,促进改革开放,不断开拓人们的思想文化空间,提升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著名传记作家、文史学者李辉说得好,“思想在这里碰撞、交锋,从而摈弃教条与僵化;历史在这里钩沉、甄别,从而不再空洞或扭曲。幸好有这类的报刊与人们同在,作者与读者才不至于寂寞无奈”。
毫无疑问,《同舟共进》是敢于担当时代使命、敢于讲真话、善于讲真话的时政文化期刊;是有识之士探讨时政问题、发掘历史真相、传播真知灼见、表达独立思考的话语平台;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诞生而又为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积极建言谋策的时代鼓点!随改革开放的风雨前行,与思想解放的步伐同进,这就是《同舟共进》的精神写照。因此,它能说出人们“心中所有而口中所无”的话,能“在别人停止思维的地方延续思维”,致力于“为改革开放立言,为思想解放写真”,为委员和读者提供新的思想资源。
《同舟共进》何以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编辑部奋力追求、开拓进取的结果。《同舟共进》一再公开宣示:“以开掘历史、聚焦现实、贴近社会、关注民生为立刊宗旨和编辑方针,坚持内容的思想性、可读性和风格的新颖、独特、敏锐、泼辣。”这十分清楚地阐明了《同舟共进》的精神追求。
不用说,秉持上述理念来办刊,显然无法回避现实的热点、难点,也难免触及敏感问题。然而,《同舟共进》敢于突破传统编辑思路的桎梏,敢于挑战自我,以极大的勇气坚持刊物的“思想性、思辨性、批判性、探索性”,在保证安全办刊的前提下,把能讲的实话、真话说足说透,把能进的诤言和盘托出,而又决不去踩红线,更不违背底线,显示出把握有度、游刃有余的精神气度,具有勇于探索而又不盲目冒险的办刊智慧。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编辑部同仁并没有这么轻松,往往是劳心费神,苦心经营。总编辑王家声多次和我谈起办刊过程中的难处,遇到敏感问题,碰上犀利的稿件,既要保证作者的真知灼见,又要把稿件处理妥当。这种情况下,不仅要和作者充分沟通,反复修改,有时还要亲自操刀加以润色。其中甘苦,大概只有经历者才会有真切的体会。
然而,王家声总编辑却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王总说,在他多年媒体生涯中,工作之余的乐趣全都与工作有关。晚上或看书刊,或查阅资料,或修改稿件,长期乐此不疲,通常都要工作到十一二点,有时要熬到一两点钟。在我的印象中,王总讲到这一情况,他那清瘦而矍铄的面容上总是浮出会心的微笑,我理解那是王总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如果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入世精神,没有对社会发展、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真情大爱,没有对历史真相、人间真理的执着追求,没有把办好刊物作为人生事业的坚定志趣,怎能如此淡定自如,心满意足!
值得称道的是,在王家声总编辑的带领下,《同舟共进》精干高效的编辑团队总是以办刊事业为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不断提升刊物的质量和影响而辛勤耕耘。我相信,在政协广东省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同舟共进》的编辑团队一定能不断开拓创新,以300期作为新的起点,为广大读者奉献更加精彩的篇章,创造《同舟共进》的崭新辉煌!
《同舟共进》2013年第6期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