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暑期“新闻采写与报道”创新实践班工作方案
当前,全国高校都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其首要内容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对于置身于大学校园里的学子而言,只有融入社会、走进大自然,才能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地理。大学生对家乡或其它地区人文自然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新闻采访与报道记录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既是认识国情、了解中国的方式,也是在实践中学习和体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佳途径。
现代大学,学科交融已经成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学科交融不应局限于不同学科理论知识间的交叉融合,还应体现在不同学科的学生思维方式和实践技能之间的优势互补,这是更深层次的学科交融理念。
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太多的文化和故事,有待文理学子通过思想碰撞和学科交融呈现他们发现的中国故事。为丰富大学生的暑期生活,开展高质量的暑期实践活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与重庆大学弘深学院决定联合举行2018年暑期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新闻采写与报道”创新实践班,主要运用文字和图片来记录他们所看见的中国。
一、活动主题
以文理交融开展国情教育,用文字和图片为中国“画像”。
二、教学目标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文理交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具体而言,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和弘深学院的学生通过结对子的方式,两个学院学生混合编组,在完成必要的课堂理论学习后,每组学生自选角度,提炼主题,然后走出校门,用文字和图片描绘我国国情(包括但不限于家乡的乡土人情、城乡统筹发展和精准扶贫故事),完成质量优秀的新闻作品,通过在媒体刊登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工作安排
2018年暑期“新闻采写与报道”创新实践班需要经历校园理论学习和校外采风创作两个阶段,为保证该教学班的顺利进行,现做以下安排。
(一)教学班组
本次“新闻采写与报道”创新实践班规模30人(其中,新闻学院学生和弘深学院学生各占15人)。
班级之下,采取学生自由混合编组的方式编组,每组成员为3人。每组学生用16学时的时间进行作品创作,
(二)理论教学
鉴于该创作实践班的特殊性质,新闻学院专门安排12学时与报道和摄影创作有关的专业课程,选派优秀教师担任主讲教师,负责理论授课。
课程设置及上课地点:D1329
(1)7月15日8:30-12:00 新闻采访与写作 4学时(授课教师:杨涵)
(2)7月16日8:30-12:00 新闻摄影 4学时(授课教师:杨新宇)
(3)7月17日8:30-10:10 新闻策划与报道方案 2学时(授课教师:董天策)
(4)7月17日10:20-12:10 新闻业界精英经验谈 2学时(授课教师:韩振)
(三)研讨教学
理论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应制定出相应的报道方案。报道方案交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完善后,方可进行实施阶段。
秋季开学时,各小组须提交已完成的作品。所有作品必须在课堂上进行研讨、点评。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各组进行完善后,这些作品将在新闻学院网站集中展示。
研讨教学:4学时(授课教师:郑友)重庆商报首席记者
四、相关要求
(一)学员构成
暑期班学员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和弘深学院的在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自主申请,择优选拔。专业硕士生和有相关作品的学生优先录取。通过选拔后,录取学员在学校选课系统进行选课。
报名材料请发送到:352428099@qq.com
咨询电话:13883972845
报名时间:2018年6月1日-10日
录取时间:2018年6月15日
开班时间:2018年7月9日
班主任:龙伟教授
欧阳照副教授
课程指导:弘深学院唐胜利院长
新闻学院董天策院长
(二)作品形式
作品形式不拘一格,既可以是消息、通讯、深度报道,也可以是新闻评论作品。同时,也欢迎非虚构写作的其它新闻文字或图片作品。
(三)篇幅要求
所有作品的字数不少于2000字。
(四)作品去向
课程结束,学院将择优联系本地或其它网络媒体推荐刊登;对于达到发表水准的作品,学院择优推荐纸媒发表。同时,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国内外相关作品的评奖活动,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
五、学分和费用
(一)课程学分
参与理论学习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达到合格标准,获得2学分,学分认证办法由学生所在学院确定。
(二)所需费用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次创作实践班;拟由学校和学院提供部分资助,主要用于学生外出采风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等基本开支。根据本实践班的工作任务,参照重大校〔2014〕198号《重庆大学本科实习补贴经费管理办法(修订)》,主办方拟对每位保质保量完成创作任务的学生补助500元人民币。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重庆大学弘深学院
2018年5月28日 2018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