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学术成长使命 展相约热土奋进——2021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闭幕式致辞
各位老师,同学们:
2021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非常特别,意义不凡。这五天时间里,我们经历了许多,感悟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河南千年一遇的极端暴雨,全国揪心,八方驰援,讲习班来自河南的师生们更是心急如焚,时刻牵挂;南京禄口机场突发新冠疫情,我们积极响应,来自南京的师生们为了大家的安全和不耽搁第二天课程,连夜做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都是“阴性”。坚守这份钻研,不易;共度这份难关,更不易。让我们向来自河南的师生们表示真诚的慰问和真心的祝福,向来自南京的师生们表达由衷的谢意和良好的祝愿。
随着讲习班所有议程全部完成,也到了我们要告别的时刻。分开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相聚,我们可以把这段相逢、相识、相处作为一种美好的记忆,藏于心中,记在脑中,体现在今后学业进步、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我代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向参加讲习班的老师、同学,以及关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参加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大学社会科学学部联合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
昨天晚上我就看到学员群里同学们踊跃地“约车”,归心似箭啊!这个时候再长篇累牍地总结,有些“不合时宜”,或“不受欢迎”,但又不得不盘点和小结。这不是“尬聊”,因为我也是曾润喜教授的“打工人”。
一、肩负学术成长使命,培育新人责无旁贷
一路走来,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开办已有七年了,都说七年之痒,暗喻了审美疲劳和厌倦心理,但我们的团队却乐此不疲,甘愿付出,这份特别的心理不仅是团队与讲习班在情感结缘上的不断升华,也是为推动网络与新媒体研究健康发展所肩负的责任与担当。这是因为,网络传播生态日新月异,互联网全方位介入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成为整个社会运行的某种基础性架构。近年来党中央多次对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做出了部署和安排,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肩负使命,责无旁贷。
我们看到,网络与新媒体研究近些年来迅速成为学界与业界尤其是青年学子纷纷投入巨大学术热情的新兴领域。这五天的讲习班旨在满足广大师生及媒体机构从业人员对新闻传播学界热点、前沿观点、学科知识的需求。国内一些著名学者直言重大新闻学院主办的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是一块业内的“金字招牌”“特色品牌”。
七年,不是艰难之坎,而是坚守之责,我借此机会与在座各位老师和学员分享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词是“2015”。2015年,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与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首届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推进网络与新媒体研究的健康发展”便成为了我们学术成长的初心。
第二个词是“全面”。至今,我们的讲习班已成功举办了80场学术讲座。从理论到方法,从经验到实践,从困境到机遇,从现状到未来……80场讲座内容涵盖网络与新媒体研究各个板块,力求能将这片新兴领域尽力开垦,哺育广大青年学者。
第三个词是“荟萃”。新媒体讲习班开办至今,吸纳了海内外共计5000余名学员,今年更是集齐清北人复等知名兄弟高校的学子,双一流高校学员占比高达65%,群英荟萃,济济一堂。
最后一个词是“坚持”。讲习班连续举办七年,都是公益性的,这很不容易。这份坚持的背后是重庆大学和社会各界多年来的大力支持,是各个领域中流砥柱的学者们的鼎力相助,更是每一届讲习班学员的倾力付出。
二、诚心共谋任重道远,深度研学意犹未尽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今年5月31日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我们今年的讲习班在这样的形势和大局下进行,正逢其时,使命荣光。如何加强网络与新媒体在国际、国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和把握互联网传播的规律,这给我们加强网络与新媒体学理、学术、学科研究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
这次讲习班我们新增设了论文遴选和学术研讨环节。围绕“网络伦理”“智能传播”“新冠疫情”“健康传播”“媒体融合”“网络舆论”“国际传播”“网络视频”“网络文化”“网络亚文化”十个专题的研讨现场,老师与学员们交流甚欢,探讨热烈,我都在现场“潜伏”过,心存欢喜。这几天,聚集了众多的鲜活场面:
一是学科“融合”对话框。本期讲习班首次尝试以研究方法为主线,文工结合的授课内容,与当今不可阻挡的学科融合趋势对话。
二是教授“超时”真场面。主讲教师们才华横溢、活力四射、诲人不倦,几乎每天都在给大家放送讲座“超时”的额外福利。
三是学术“讨论”活场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齐聚一堂,在“论文研讨”单元,自由分享与讨论阶段性学术成果,意犹未尽的讨论,使得研讨会总是“拖堂”严重。
四是学术“追星”正能量。无论是为了抢占前排座位,提前一个小时在会场门口排队,还是课后围着教授们求得答疑解惑之果,都体现了学员们求知若渴的好学心态。重庆日报首席记者李星婷闻讯来听讲座,将随手拍的课后学员们簇拥着孙信茹教授的照片分享到微信群,引发了“这才是该追的星”的刷屏!
于是,就有了如下的学员评价和花絮片段:
这是一个“超实用”的讲习班:一位学员听了赵子忠教授的讲座后,改善了自己的自媒体号运营策略,实现了8000+的涨粉。
这是一个“超勤奋”的讲习班:张小强教授在讲座中留下的“课堂作业”,学员们在课后依然热烈讨论,寻找答案;不少已经是教授、副教授职称的学员也是每场必到、认真听讲、坚持到最后;作为主讲嘉宾的孙信茹教授、张放教授也特意来听其他主讲嘉宾的授课。
这是一个“超积极”的讲习班:为了在讲座中抢占前排,很多学员在早上八点就赶到了报告厅门口排队;董天策教授授课后,多名学员继续咨询和请教,“缠”着他开小灶长达近一个小时。
但是,这些记忆和情感是否很深刻?能保留多久?这份经历和过程是否很有意义?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能在学术探究历程中带给大家什么?”“我们如何让亲密接触五天的精彩延续得更长久?”“未来的你从今天的讲习班将会得到多少的收获和前行的力量”?每个人的认识和感受都不一样,但你们能思索,会思考,我相信。
三、展望未来相约热土,诚邀共谋发展成长
去年因疫情原因,我们讲习班是在网上开展的,近2000名学员参加了为期12天的研学。在去年的结业典礼上我曾表达了“‘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重庆和重庆大学一定会有欢迎你们来观摩、来发展、来消遣、来体验的时候”,今年就实现了,这不得不感叹我们祖国之强大,中国人民之伟大!继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之后,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第四大国家战略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启动,我们站立的这片热土正在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历史机遇前所未有,发展形势无限可能。
近年来重庆大学创新构建了“四层次七类别”的“人才引育金字塔”,为人才提供富有竞争力的待遇条件、明晰的岗位条件、明确的岗位发展目标、畅通的职业发展机制,激发人才成长的内生动力。通过制定的“3+7”人事人才政策一揽子文件,学校构建起了多层次、多维度、系统性的人才队伍发展制度体系。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为重庆大学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是一个年轻且充满朝气的学院。近五年来,学院一步一个台阶,快速发展,受到学界业界的关注。2016年,学院成为中国记协确定的中国新闻奖试点报送18家新闻院所之一;2017年,新闻传播学入选重庆市重点学科,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专业群(与电影学院联合申报)获批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2018年,“灾难事件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获批教育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新闻学院获批第四批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19年,“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水平提升计划”列入重庆大学“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项目,新闻学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自主审核新增“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20年,新闻传播学获批重庆市高校协同创新研究团队;2021年,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与重庆大学共建新闻学院。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诚邀海内外英才加盟”“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招生简章”都在讲习班学员手册中,希望各位有空时仔细阅读,也可随时与学院老师们作咨询和询问。在此,真诚欢迎各类优秀人才与我们携手一道,共创重大新闻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后,感谢各位主讲老师们和点评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在分享观点的同时还耐心为学员们答疑解惑,扎实的内容分享、丰富的经验传授,无不让大家获益良多;同时,也感谢组织方负责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曾润喜教授精心安排、统筹协调、落实落细,感谢石雨霏等老师以及学生志愿者们不辞辛苦、奉献自我,从对接嘉宾、现场组织,到贴心服务、物料制作、熬夜写稿,正是有了各位志愿者主动投身服务,才能促成此次讲习班的圆满落幕;还要感谢各位学员对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的关注与支持,相信未来我们将越办越好。
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今我们在不断探索前行。希望经过本次讲习班的学习研讨,广大学员们能有所收获,有所启迪。也期待着全球排首位的魔幻城市,最有特色的“重庆地道火锅”,穿楼而过的轻轨,美轮美奂的洪崖洞,让导航哭了、史上最复杂的立交桥,让人感叹“来了不想走”的美景、美食,未来共同见证我们的足迹与热情的期盼。携着七载奋进的力量,卸下七载荣光的成就,我们期待2022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更为精彩,也期待明年能与各位专家学者及广大学员在重庆再相聚,共飨学术盛宴。
祝大家返程顺利!明年再见,后期再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