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举办“问题意识与新闻传播学术创新”学术沙龙
4月16日,“问题意识与新闻传播学术创新” 学术沙龙在新闻学院多功能厅举行。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院长吴飞,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程丽红,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会长蒋建国出席本次沙龙。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主持。
单波教授的讲题是《治疗性地杀死 :建构传播学的反思性》。他从约翰·杜翰姆·彼得斯的《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引入,指出人们对于话语的选择有不同偏好。单波认为,应该在治疗性话语中寻找交流的智慧。新闻传播学科目前有两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即在多元且分割的媒介化社会如何追求真相;在“连接且孤独”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多维度探索突破交流困境。面对这两大问题,建构新闻传播学的反思性,正是新闻传播学术创新的必由之路。新闻传播学者通过反思性,由理性自我、道德自我逆流而上,发现生命之流中的交流自我。
(单波发言)
吕新雨教授的讲题是《守正创新:新闻传播学科的危机与转机》。对于守正的问题,她提到,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业所处理的依然是价值和意义重构的过程,也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意义再生产过程。要维护新闻传播,需要重新界定社会共识与主流价值如何良性发展。新闻业的危机是社会民主政治危机的一部分,她就此提出,若不能回应政治危机,就不能理解新闻业的危机。此外,她还探讨了“后真相”时代对新闻传播学重新考量、数码时代劳动的思考、人工智能与劳动价值论等问题。
(吕新雨发言)
吴飞教授的讲题是《反思新闻传播研究》。他以“新闻传播学到底为人类提供了什么样的知识?”切入,提出任何合法性的学科都需要证明自己能够传递有用的模式,而这有三种主要策略:第一,复制相对成熟学科的惯常做法——以一种中立、超脱的语言,来观察并描述一个独特的事实或现象;第二,而是通过“反思”和“变更”去寻找一种新的解释路径;第三,寻找到特定知识的直接与有效性——“效果论证”来宣称这一学科的学术地位。吴飞教授分析了大众传播学从何而来,从而提出了若干具有启发性的思考。
(吴飞发言)
程丽红教授讲述了新闻史料学的问题。针对中国新闻史研究对政治史范式的突破问题,她指出应当反思的是,完全借助西方理论框架能否解决我国新闻史研究的创新。中国新闻史本身就有浓郁的政治色彩,本身无法摆脱政治史,且范式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从更基础的层面进行突破。她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说明学科的复杂性并提及史料学教育缺失的现状,呼吁大家重视新闻史料,从根本出发。
(程丽红发言)
蒋建国教授讲述了报刊阅读史研究。他认为,面对面的交流是有限的,并将人与阅读的关系概括为“读报就是读世界”。传统的报刊史研究注重个案性,从报刊和新闻本身做研究,当今阅读史的研究拓宽了新闻史研究的领域,它的史料来源不局限于报刊新闻。他对晚清新闻史案例进行分析,强调新闻史研究一定要拓展它本身的材料来源和依据。
(蒋建国发言)
随后,与会专家就跨文化传播研究、阅读史的历史与现实视角、政治学和新闻学的嫁接、符号学与传播呢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并指导学生在史料分析上应从史料出发,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讨论现场)
董天策教授总结发言。他提到,在新闻传播业和新闻传播学正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哲学意义上的不断反思、批判、分析,提出新的问题,寻求新的智慧。反思和探索是为了追求学术的真理性,其动力来源是我们真正的学术兴趣。“最终,我们要立足于创造,不断创新新闻传播学术研究。”
图片:张雯 文字:徐昕悦